前后赤壁赋时隔3个月。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
这并不是苏轼的遗忘,也不是赤壁无山可写,而是苏轼用一种“潜台词”的方式,在告诉读者前《赤壁赋》只是他的一个“前奏”,他还要专门来游览赤壁之山,他更要专门书写一篇关于赤壁之山的诗赋,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苏轼在向读者解释《后赤壁赋》的由来。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
后赤壁赋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1、描写的时令景色不同。苏轼于元丰五年七月游览黄州赤壁,写下前《赤壁赋》,三月后重游写下后《赤壁赋》。 2、篇幅《前赤壁赋》长于《后赤壁赋》前叙述的事情更多,对话的议论更多。 3、偏重不同、详略安排不同《前赤壁赋》更重议论说理《后赤壁赋》更重叙事写景。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前赤壁赋描写初秋江上夜景,篇幅较长,重议论说理,情感基调积极乐观;而后赤壁赋则写冬天江岸活动,篇幅
要说《赤壁赋》确实有所仿效,仿效的是谢庄的《月赋》。前赋与《月赋》的关系,正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与王简栖的《头陀寺碑文》。两篇《赤壁赋》同是记游,但侧重点不同。后赋偏重记事,前赋偏重议论。前赋背景紧扣月亮来写,实际上正可作一篇《月赋》看,措辞和命意多有借鉴谢赋之处。譬如“白露横江,水...
前后赤壁赋完整原文 《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
《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表达的是同一主题思想,只是情绪上此《前赤壁赋》压抑低沉,格调上也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