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两篇赋,它们分别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赏赤壁的经过和心情。以下是这两篇赋的原文: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前后赤壁赋时隔3个月。 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
这并不是苏轼的遗忘,也不是赤壁无山可写,而是苏轼用一种“潜台词”的方式,在告诉读者前《赤壁赋》只是他的一个“前奏”,他还要专门来游览赤壁之山,他更要专门书写一篇关于赤壁之山的诗赋,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苏轼在向读者解释《后赤壁赋》的由来。
前赤壁赋 原文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
两篇《赤壁赋》同是记游,但侧重点不同。后赋偏重记事,前赋偏重议论。前赋背景紧扣月亮来写,实际上正可作一篇《月赋》看,措辞和命意多有借鉴谢赋之处。譬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两句,便自谢赋的“白露暧空,素月流天”化出。谢赋中,陈王曹植望月有怀,背诵《诗经》中的咏月名作,其中的“殷勤陈篇...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前赤壁赋描写初秋江上夜景,篇幅较长,重议论说理,情感基调积极乐观;而后赤壁赋则写冬天江岸活动,篇幅
只见祝允明的笔墨一路纵横驰骋,笔势所向披靡,越写越畅。写到最后一段,他心力激荡,笔下墨迹千姿百态,变化层出不穷,写完《前赤壁赋》之后,祝允明意犹未尽,开始书写苏轼另一篇《后赤壁赋》。不一会儿,洋洋洒洒的狂草气贯长虹,展现纸上。令人叹绝的是祝允明通篇用“点”表字达意,在全卷中起到画龙点睛的...
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岁在壬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