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配 [ cì pèi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cì pèi ] (动)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方,叫作刺配。 百科释义 报错 刺配,指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语出《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余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复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 查看百科 ...
刺配自宋初作为免死的刑种出现以后,后世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以致于出现了滥施的局面。有关刺配的法令,宋真宗大中祥符编敕止有46条,到仁宗庆历年间增到170余条,到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已达到570条之多。自此以后,直到清朝,各个朝代都保留了刺配之刑。(二)刺配的分类 宋律法律规定,流、徒、杖刑都要同时加...
书中先后有十余人受过刺配:林冲、朱仝刺配沧州;裴宣、卢俊义刺配沙门岛;武松先刺配孟州,又刺配恩州;宋江刺配江州;杨志、董超、薛霸刺配大名府;王庆刺配陕州;高俅刺配临淮州;王义刺配远恶军州;唐牛儿刺配五百里外。
在《水浒传》中,有一种刑罚经常出现,就是“刺配”。比如青面兽杨志刺配大名府,行者武松刺配孟州,宋江刺配江州,美髯公朱仝刺配沧州,玉麒麟卢俊义刺配沙门岛,等等。“刺配”之刑,实际是两种刑罚的合称,“刺”就是刺字,属于黥刑,也称墨刑 ,就是在犯人的脸上刻痕涂墨,在皮肤上留下伤痕,最初用凿来施刑,...
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刺配”是常见的一个词。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有不少人遭受过刺配刑罚,如宋江、卢俊义、林冲、武松等,所以官军骂梁山好汉为“贼配军”。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城,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受高俅陷害,持刀误入白虎堂。高俅定林冲“手持利刃...
“刺配”其实就是流刑(发配流放)和黥刑(脸上刺字)两种刑罚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刑罚。黥刑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而流刑则产生于秦汉时期,不过将这两种刑罚合起来使用,则是从五代时期的后晋开始的,而到了宋朝则开始被“发扬光大”。黥刑虽然出现较早,但是由于这种刑罚会伴随犯人一生,通常会给其带来很大的...
刺配,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刑罚方法,指在犯人的脸部刺字,并将其发配到边远地区服役。这种刑罚最早出现在北朝时期,后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变化,最终在清末被废除。刺配之刑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和专制,也激发了一些刺配犯人的反抗和反叛。本文将以宋代...
在水浒传中,共有七位梁山好汉因犯事被刺配过,他们分别是:林冲、杨志、武松、宋江、裴宣、朱仝、卢俊义。而在这其中,又有四位好汉的刺配过程被作者着重描写,也就是:林冲被刺配沧州、武松被刺配孟州、宋江被刺配江州以及卢俊义被刺配沙门岛。接下来就来看看这四位在刺配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林冲刺配沧州;林冲...
刺配在宋朝比较多见,因为它是自唐末五代时候兴起的,是在墨刑和流放的基础上形成的。可是,刺配这种刑罚,需要押送犯人长途跋涉到外地,费时费力,还易被犯人逃跑,为何不采取一些更简单了当处罚方式呢?其实,这种刑罚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应运而生,具体原因有三点:第一、人口锐减,替代死刑 唐末因为藩镇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