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配 [ cì pèi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cì pèi ] (动)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方,叫作刺配。 百科释义 报错 刺配,指古代在犯人脸部刺字并发配边远地方。语出《宋史·刑法志三》:“刺配之法二百余条,其间情理轻者,亦可复古徒流移乡之法,俟其再犯,然后决刺充军。” 查看百科 ...
《水浒传》里有个倒霉的缉捕使臣何涛,因抓捕生辰纲抢劫集团人犯不力,被上司责罚:“你是个缉捕使臣,倒不用心,以致祸及于我。先把你这厮迭配远恶军州,雁飞不到去处!”说完,便叫来文笔匠,在何涛脸上刺下“迭配……州”的字样,空着州名待日后评定何涛业绩时再决定具体刺配地点。这看起来是既残酷又有几分滑稽...
刺配自宋初作为免死的刑种出现以后,后世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以致于出现了滥施的局面。有关刺配的法令,宋真宗大中祥符编敕止有46条,到仁宗庆历年间增到170余条,到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已达到570条之多。自此以后,直到清朝,各个朝代都保留了刺配之刑。(二)刺配的分类 宋律法律规定,流、徒、杖刑都要同时加...
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刺配”是常见的一个词。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有不少人遭受过刺配刑罚,如宋江、卢俊义、林冲、武松等,所以官军骂梁山好汉为“贼配军”。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城,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林冲受高俅陷害,持刀误入白虎堂。高俅定林冲“手持利刃...
刺配也称黥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类刑罚,在罪犯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奴、婢、盗、贼)或图案,再用墨水把字染黑,这是罪犯的代表性的标记。这种刻字虽然对犯人本身的伤害不是很大,但很伤自尊,而且以后走出去就会让所有人一眼就看出来他是一个罪犯。刺配算是奴隶制五刑中最轻的一种刑罚。
刺配,又称墨刑,黥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刑罚之一。这里就需要说一说中国古代的刑罚制度。在中国古代,从周代开始形成了五刑制度,对犯罪分子施以五种刑罚,分别是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和大辟,分别是在脸上刺青,割掉鼻子,剁掉脚,阉掉和砍头。墨刑是这五种刑罚之中最轻的刑罚。
刺配 刺配 刺配cì pèi [释义] (动)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方,叫做刺配。 [构成] 并列式:刺+配 [例句] ~犯人送到边疆。(作谓语)
书中刺配情节如下:林冲被高俅、陆谦、富安等设计陷害,因“腰悬利刃,误入节堂”,被解去开封府。当案孔目认为林冲是被冤枉的,故而周全他而判“断了二十脊杖,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量地方远近,该配沧州牢城。”3 杨志因失陷花石纲而犯罪,经赦宥后到东京试图补殿司府制使职役,将盘费用尽,无奈要卖祖传...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刺配和充军原本是两种不同的刑罚。刺配,起源于奴隶制时期的墨刑,严格的来说这种刑罚在宋代之前并不叫刺配,而是在犯人的脸或额头刺字或者图案,然后染上墨,作为惩罚的标志。这种刑罚一直持续到了明清时期。充军,这种刑罚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同样起源与奴隶制时期,正式的名称叫做流刑,是古代五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