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创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了南朝旧垒吴公台,面对着眼前荒凉的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吊古之作。吴公台位于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
刘长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年轻时在嵩山读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刘长卿高中进士,后两遭贬谪,第一次于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因事入狱,被贬南巴(今广东电白)。第二次于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被贬睦州(今浙江杭州淳安)司马。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刘长卿迁... 查看百科 注:百科释义来自于...
李白年长刘长卿二十多岁,看样子当前辈的没安慰一下晚辈哟,刘长卿颇为感慨,以与李白不同的心情写下了《将赴南巴至余干别李十二》一诗,诗中道,此别悲欢异,青山送逐臣。从而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的情商远低于智商,没有顾忌刘长卿被远谪的悲伤失落心情,应当写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类诗歌...
在本文刘长卿的五首诗歌中,《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位旅人在风雪夜宿山中的景象。刘长卿以日暮时分的苍山和寒冷的茅屋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与孤寂,也通过柴门犬吠的温馨细节传达了人间的温暖。《送灵澈上人》以苍苍竹林和杳杳钟声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诗人目送灵澈上人独自归去,留下夕阳与青山相伴的孤寂之...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是一首送别诗。赠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诗僧灵澈。在这翠色苍苍的竹林禅寺里,傍晚时分传来悠远的暮钟之声。你背着斗笠映带在斜阳之下,独自在青山间慢慢走远。作为送别诗,这首诗通过勾勒灵澈走后竹林、山寺之间空寂、寥廓的意境,表明了作者的...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诗歌15首,大历年间的“五言长城”!刘长(zhǎng )卿(约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刘长卿年少时居嵩山读书,然屡试不中。天宝八载(749)登进士第,释褐任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县尉。安史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被任命为长洲(今属苏州)县尉。不久被谤陷狱,...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726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代表作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新年作》《送灵澈上人》《听弹琴》《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