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这不仅源于他的才能,更得益于乾隆帝的赏识与眷顾。从南书房行走到内阁学士,再到刑部侍郎,最后成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刘统勋的每一步都印证了乾隆帝对他的器重。乾隆元年(1736年),刘统勋被选为南书房行走。南书房是清代皇帝的私人学习场所,也是培养重臣的摇篮。能够进入南书房,意味...
有一天,刘统勋在朝中遇到了不如意之事,本来心里够烦了,回到家里,想看一下刘堪是否在学习。结果打开他的房间后发现,房间乱七八糟,令刘统勋火冒三丈的是,很多经书扔得到处都是,对于爱书如命,靠读书考取功名的刘统勋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和讽刺。 刘统勋对儿子的管教非常严格 刘统勋一气之下,一边骂着...
雍正二年,刘统勋再次入京参加春闱,高中二甲第十七名,随后被选为庶吉士,留在了翰林院。因为其父的缘故,雍正对刘统勋比较照顾,雍正后期,刘统勋曾担任南书房行走,协助雍正处理部分政务。这期间,张廷玉担任保和殿大学士,是雍正的左膀右臂,刘统勋在南书房,在某种程度上说,张、刘二人曾是上下级关系。只是...
刘统勋,生于1699年,山东高密人,其家可谓书香门第,其祖父曾任广西员外郎,其父当过知县、布政使。虽然这些官职不大,但凭借官僚背景,刘统勋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19岁的刘统勋考中举人,1724年(雍正二年),26岁的刘统勋考中进士,开始入仕。清朝官僚 二、换帝崛起 雍正时期的...
刘统勋深得乾隆的信任,是被乾隆皇帝称作“真宰相”的唯一之人。他擅长疏浚河道和水患治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毕生顷注于水利工程,使历代祸患民众的水害,变成为民造福的壮举。刘统勋为官刚直廉洁、公正无私、吏治练达、目光远大, 深受时人赞许。乾隆皇帝曾称赞其:“练达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
刘统勋 刘统勋(1700—1773),字延清,号尔钝,清代诸城县逢哥庄(今山东潍坊高密市逢戈庄)人,雍正进士,官拜东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卒谥“文正”,被乾隆帝誉为“真宰相”,为清代名臣。 刘统勋中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元年(1736)擢内阁学...
他就是清朝的“真宰相”,刘统勋,为官50年,活到了74岁。在位近五十年,公正无私,严惩贪官污吏。乾隆二十六年,黄河水漫溢,河南的堤坝却迟迟不见修筑,河南的官员上书说干草不够,无法及时修筑。刘统微服私访,却发现百姓痛哭流涕,竟是没钱贿赂,官员便不收百姓的粮草,导致堤坝一直无法修筑。在其位却不谋其...
刘统勋 刘统勋(公元1698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诸城(今山东高密)人。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刘统勋官至宰相,为政40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
刘统勋,字延清,来自山东诸城。他的父亲名叫棨,曾担任四川的布政使。刘统勋,字延清,生于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家乡在陕西汉中府。那时他的父亲担任汉中宁羌的知州。作为长子,刘统勋自幼受到父亲的特别关爱。他在14岁时考中秀才,18岁时则成功中举。在康熙五十七年,正值朝廷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