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统勋 刘统勋(1700—1773),字延清,号尔钝,清代诸城县逢哥庄(今山东潍坊高密市逢戈庄)人,雍正进士,官拜东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卒谥“文正”,被乾隆帝誉为“真宰相”,为清代名臣。 刘统勋中进士后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乾隆元年(1736)擢内阁学...
这里,启功先生因未见过刘统勋真迹,故难以对刘统勋书法给予恰当的诠释,可以肯定的是,刘墉书法有其父亲的影子,承其父确是无疑。这从侧面反映出刘统勋书法造诣之高、功力之厚,不失为书法名家。他传世墨迹《行书苏轼诗》卷,系刘统勋书录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郭熙秋山平远二首》《金山梦中作》《单同年求德兴俞...
刘统勋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这不仅源于他的才能,更得益于乾隆帝的赏识与眷顾。从南书房行走到内阁学士,再到刑部侍郎,最后成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刘统勋的每一步都印证了乾隆帝对他的器重。乾隆元年(1736年),刘统勋被选为南书房行走。南书房是清代皇帝的私人学习场所,也是培养重臣的摇篮。能够进入南书房,意味...
随后乾隆将两人革职,并将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奏疏公开给众臣看,刘统勋由此名闻朝野。 清正廉洁,坚拒贿赂 刘统勋,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他从不受贿、行贿,而且对贿赂者深恶痛绝。 一次,刘统勋的一位老友之子出任湖北巡抚,为寻求刘统勋对其子在日后给予关照,特派仆人登门馈送黄金千...
刘统勋,生于1699年,山东高密人,其家可谓书香门第,其祖父曾任广西员外郎,其父当过知县、布政使。虽然这些官职不大,但凭借官僚背景,刘统勋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19岁的刘统勋考中举人,1724年(雍正二年),26岁的刘统勋考中进士,开始入仕。清朝官僚 二、换帝崛起 雍正时期的...
刘统勋的父亲刘棨,是康熙年间备受推崇的一位贤能大臣。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进士。在刘统勋出生之时,刘棨正担任宁羌州的知州,为当地百姓操劳。刘棨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曾担任长沙知县,之后又在宁夏中路、平阳、天津等地担任重要官职,最终升至江西按察使,...
他就是清朝的“真宰相”,刘统勋,为官50年,活到了74岁。在位近五十年,公正无私,严惩贪官污吏。乾隆二十六年,黄河水漫溢,河南的堤坝却迟迟不见修筑,河南的官员上书说干草不够,无法及时修筑。刘统微服私访,却发现百姓痛哭流涕,竟是没钱贿赂,官员便不收百姓的粮草,导致堤坝一直无法修筑。在其位却不谋其...
刘统勋深得乾隆的信任,是被乾隆皇帝称作“真宰相”的唯一之人。他擅长疏浚河道和水患治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毕生顷注于水利工程,使历代祸患民众的水害,变成为民造福的壮举。刘统勋为官刚直廉洁、公正无私、吏治练达、目光远大, 深受时人赞许。乾隆皇帝曾称赞其:“练达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
刘统勋,名门之后,出生于清朝康熙朝。他的父亲刘棨,是一位深得民心的贤臣,任职宁羌州知州期间,以清廉为官著称,被百姓誉为“刘青天”和“便民良吏”。刘统勋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从小就拥有超越常人的视野和格局。他在17岁时便高中举人,24岁时又中得进士,这种成就在清朝历史...
刘统勋性格磊落,绝不因权贵地位而妥协。他秉持正直之道,毫无妥协。正因如此,他在乾隆心中奠定了日后被誉为“真宰相”的坚实基础。刘统勋上任刑部侍郎后,积极探究刑部运作。他揭示出基层官吏贪腐、销案的问题,对此极为愤怒,遂着手整顿。通过秘密访谈、审查案卷,他揪出众多贪官,严惩不贷,肃清刑部风气。此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