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1761—1785)字禹声,号松溪。刘大观的三弟。年十六入庠,生而秀朗,颖悟绝伦。六岁读《毛诗》,日诵七百余字。年未弱冠,补弟子员,丰神奕奕,对之如珠玉。善小楷,又能书擗窠大字,咸目为玉堂金马人物。而享年不永,惜哉!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七月二十四日辰时,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六月...
刘大夏焚毁《郑和海图》的事,《明史》等正史里没有记载,最早的说法来自明代学者顾起元所写的《客座赘语》,这是一部史料笔记,成书于1617年,距刘大夏生活的年代已经有100多年。顾起元说刘大夏焚图的事,援引的是明朝地理书籍《殊域周咨录》里的记载,但他引述得并不完全准确。《殊域周咨录》中的原文是"成化年间,...
成化二十一年,刘大夏任职福建右参政。初到闽海道,兵久废弛,仓储颓乏,刘大夏亲督察看,善任用人,修仓计储,整饬海道。一日,琉球商船被台风卷至平海地区。当地守军本想借机围捕,而刘大夏则先军队一步登上商船,问清原由后给予他们生活物资,并准许他们安全出境,避免了争端。刘大夏一贯反对战争荼毒生灵,战争过后...
刘大夏,出生在1436年,是明代时期的名臣,诗人。1459年刘大夏乡试第一名,后来考中了进士,成为了庶吉士,进入了翰林院,并且担任吏职。刘大夏还通晓兵事,刘大夏的奏复都非常符合皇帝的意思,所以很快就成为了兵部尚书的左右手。后来汪直想要攻取黎灏,跟宪宗说想要索取文书,但是刘大夏不给,后来余子俊醒悟,此事就...
《宋书·刘大夏传》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皇帝命令应当兴办或革除的事有关部门都据实上报刘大夏于是会同廷臣分条上奏十六件事都是对权奸幸臣所不利的权奸幸臣一起极力阻止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 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
而毛泽东的“刘大夏是历史上有明的清官”则是对刘大夏为官一生的精准概括和评价。刘大夏“清”在何处?刘大夏被一代伟人毛泽东赞为有名的清官,一定有其历史的必然。作为贤臣,肯定有他过人之处。他的清正与廉洁,自然有比其他古先贤更为自觉,更为高洁,更为大气,更为坚定彻底,也有更为超脱潇洒的一面。一是...
刘大夏的这两个决定,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决策者的思维方式——注重当前利益,规避风险。在他看来,无论是收复安南还是继续远洋探索,都是充满风险的冒险行为。他选择了相对保守的路线,以求稳定和安全。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意外。刘大夏为求稳定而做出的决定,反而让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不...
刘大夏是明朝中期的一名官员,于正统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生在江西九江府瑞昌县官舍里。刘大夏从小就展现出远超其他同龄小孩子的聪明才智,不仅强记过人,领悟能力也很强。刘大夏在六岁的时候,曾经和父亲一起进入京城,同大学士杨溥见面。杨溥当即觉得刘大夏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神童,认为其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够坐到内阁大...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湖南华容县人,历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广东右布政使、浙江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黄河治理、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兵部尚书等职,被誉为明代“弘治中兴”第一名臣。1508年,刘大夏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诬陷入狱,后谪戍肃州(今甘肃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