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夏(1761—1785)字禹声,号松溪。刘大观的三弟。年十六入庠,生而秀朗,颖悟绝伦。六岁读《毛诗》,日诵七百余字。年未弱冠,补弟子员,丰神奕奕,对之如珠玉。善小楷,又能书擗窠大字,咸目为玉堂金马人物。而享年不永,惜哉!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七月二十四日辰时,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六月...
“刘大夏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臣,先后辅佐英、宪、孝、武4位皇帝,是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其人做事果敢,在宫廷的改革和黄河的治水方面建立了不少功勋。”潘老说,“《明史》中有刘大夏的传记,而且篇幅不小,可见他在明朝的地位。”可是,潘老发现通...
当时,孝宗皇帝十分锐意革新,以刘健为内阁首辅,以马文升为吏部尚书,以刘大夏为兵部尚书,组成了一整套清廉且具有能力的政治班底,确保了大明王朝得以在弘治年间实现中兴了,历史上将这一情况称呼为“众正盈朝”。过后,大同一带发生了一次小规模战争,孝宗皇帝听从宦官苗奎的建议,准备大举出兵塞外,内阁刘健等人进...
当然,根据现在史料的分析,基本可以判定刘大夏不是烧毁《郑和海图》的人,他只是藏起来了,就像当年把"张辅征伐安南"的资料藏起来一样,他不愿意朝廷妄动刀兵,给百姓增添苦难。所以《殊域周咨录》记载的他那段话,笔者认为不管他有没有当面那么说,他心里肯定是那么想的,他就是一个关心百姓的好官。当然他说的"应该烧...
而毛泽东的“刘大夏是历史上有明的清官”则是对刘大夏为官一生的精准概括和评价。刘大夏“清”在何处?刘大夏被一代伟人毛泽东赞为有名的清官,一定有其历史的必然。作为贤臣,肯定有他过人之处。他的清正与廉洁,自然有比其他古先贤更为自觉,更为高洁,更为大气,更为坚定彻底,也有更为超脱潇洒的一面。一是...
刘大夏:居官以正己为先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号东山,明代湖广岳州府华容(今湖南华容)人,明代名臣、诗人。他的为官信条只有八个字:“正己、戒利、远名、忧责。”《明史》称赞其“居心行己,磊落光明,刚方鲠亮,有古大臣节概”。中进士后,翰林院拟请留职,他却自己要求进入六部为吏。在明代,...
刘大夏(1436-1516),字时雍,明朝湖广华容(今属湖南省华容县)人,自幼聪颖,6岁时随父母抵京。内阁首辅、礼部尚书杨溥见其神气秀爽、品行端正、幼而颖悟,取名大夏。 刘大夏是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和文学家。为官42年,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兵部尚书等职,赠封太子太保。刘大夏...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在皇帝面前辞官了,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的前两年,刘大夏就玩过一回撂挑子的事。当时他连续上书三次辞官,然后回到老家筑草堂读书,人称“东山先生”。此后在朝廷群臣的集体推荐下,朱祐樘有下诏召回刘大夏,让他出任右都御史,统管两广军务。于是一言不合就闹辞职撂挑子,成了刘大夏在史书上的...
刘大夏(1436年-1516年),字时雍,明朝湖广华容(今属湖南省华容县)人,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和文学家,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吏部侍郎、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兵部尚书等职,赠封太子太保。刘大夏严于律己,不谋私利,是一个著名的清官。 刘大夏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时,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