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函谷关,又称‘“汉函谷关”“汉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中心区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由汉楼船将军杨仆所建,有2100余年历史。新安函谷关包括东西向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及关墙外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见证了大汉帝国大型交通...
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西汉之前,秦函谷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为兵家必争之地。咱们今天游览函谷关景区,可能会觉得古人言过其实。若论险峻,就函谷关那个地势,在国内根本排不上号,凭什么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了?函谷关历史...
四关之中,尤以函谷关名气最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句话最初是指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函谷关,形容地势极其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的函谷关一共有三座,分别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三国曹魏函谷关。秦函谷关为战国时秦国在东周(包括晋、魏)的基础上重建,位于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函谷关镇王垛村;汉函谷关是汉武帝时...
关中之所以叫关中,是因为关中平原在东南西北方向上有四大关,即函谷关(潼关)、武关、大散关、萧关。作为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函谷关最早设置于秦,关址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 。 千古雄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函谷关在先秦时期威名赫赫,号称“丸泥可塞”,其地势...
历史上记载的函谷关有三个,准确说应该有四个: 1、西周关:位置在现秦关附近,武王伐纣,得胜回朝后,置“桃林塞”即后来的函谷关,春秋时(秦穆公时)老子曽在此驻留七个月,著上下两册五千言的《道德经》。 2、秦关:即此关,建关时间为战国秦孝公时时期,商鞅一举击败魏国,从魏国手中收复崤函之地后,在此修建函谷...
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原大地上,曾先后出现过三座函谷关:位于三门峡市灵宝市的秦函谷关,位于洛阳市新安县的汉函谷关,以及距秦函谷关不远、建在黄河岸边的魏函谷关。风起函谷,表里山河。如今,行走在崤函古道上,耳边不时有风声呜咽,仿佛仍能听到穿过历史烟云的轻声叹息。这是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的秦函谷关(受...
那么这座函谷关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所以汉武帝为了能够阻挡住匈奴的侵扰,那么就必须选择去迁移函谷关到三百里处的地方。在汉武帝的时候,在当时匈奴战役的不断打响,骑兵还有步兵就变成军队当中最重要的兵种。原本就只能够,通过战车去通过函谷关,现在想要通过函谷关就是非常的容易。军队可以使用骑兵还有步兵,去从...
战国时期,秦国四周的关隘有东边的函谷关、东南边的武关、西南边的大散关以及西北边的萧关。在四关里头,函谷关的名气最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话起初说的就是关中平原东边大门的函谷关,意思是那里地势特别险要,很容易防守,很难攻打。历史上的函谷关总共有三个,分别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三国曹魏函谷关...
函谷关镇,隶属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地处灵宝市北部,东与大王镇隔弘农涧河相望,南与城关镇为邻,西与西阎乡毗邻,北临黄河与山西省芮城县相望,行政区域面积60.9平方千米。1993年11月,撤销灵宝市北坡头乡,设立函谷关镇。截至2018年末,函谷关镇户籍人口为25610人。截至2020年6月,函谷关镇辖17个行政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