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汉函谷关并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关口,还是一座复杂的城,由关塞、驿站、烽燧、长墙等设施组合构成了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南北纵长约60公里,控制着崤函南道、崤函北道、黄河漕运三条路线。”严辉说,考古发掘也印证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汉函谷关“障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的描述。而相比于秦...
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西汉之前,秦函谷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为兵家必争之地。咱们今天游览函谷关景区,可能会觉得古人言过其实。若论险峻,就函谷关那个地势,在国内根本排不上号,凭什么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了?函谷关历史...
新安函谷关,又称‘“汉函谷关”“汉关”,位于河南省洛阳市 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中心区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由汉楼船将军杨仆所建,有2100余年历史。新安函谷关包括东西向的关楼、南北两侧的夯土关墙和阙台遗迹,及关墙外向南北两侧延伸的长墙遗迹,见证了大汉帝国大型交通...
战国秦孝公时,秦国从魏国夺取黄河南岸,秦人重修函谷关。东方的军队要进入关中,就要先渡过弘农涧,攻击函谷关,所谓叩关而攻秦。秦国依仗函谷关,退可保八百里秦川不失,进可以出兵伊洛,争雄天下。正是有了函谷关这样的险关,秦才能在关东六国的联合攻击下立于不败之地,并在时机成熟时东出而横扫天下。一关在手,...
这句话最初是指关中平原的东大门函谷关,形容地势极其险要,易守难攻。 历史上的函谷关一共有三座,分别是:秦函谷关、汉函谷关、三国曹魏函谷关。秦函谷关为战国时秦国在东周(包括晋、魏)的基础上重建,位于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函谷关镇王垛村;汉函谷关是汉武帝时兴建,位于今洛阳新安东部;三国函谷关是曹魏时所建,位于秦...
在古时,函谷关道路两旁壁立千仞,林木遮天蔽日,地势十分险峻。历史上竟然有人扬言要用“一丸泥”封住函谷关,此人就是隗嚣手下一员大将王元。
也就是著名的函谷关,秦国便是依靠函谷关作为其天然屏障,加上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最后得以东出横扫六国统一天下。而在在函谷关存续的千百年中,它一直是兵家的必争之地,进可攻退可守。但事实上函谷关并不是只有秦朝一个函谷关。在汉代和曹魏同样修筑了函谷关,虽然地理位置不同,但是函谷关仍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
但是,潼关出现之前,东边的雄关是函谷关。而这函谷关的历史,真的是丰富多彩。(1)第一座函谷关:秦关 第一座函谷关,说是秦关,其实,整个西周、东周,都是这个函谷关,它的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灵宝市东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简单介绍一下这个秦关设置,它设置在“稠桑原”中间一道天然裂缝的东端,这条裂缝就是传说...
函谷关原本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东濒弘农涧,西倚稠桑原,南接崤山,北邻黄河,地势险要,道路崎岖狭窄,因“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而得名。其扼守古代中原与关中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的咽喉,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的秦国凭借此天险,多次打退了关东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