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INR是凝血功能检查的指标。 PT是指凝血酶原时间,INR是指国际标准化比值。 1.PT: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为10.5至14秒,它可以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PT延长可发生于先天性或者获得性的凝血因子的缺乏,有出血风险;PT缩短可提示血液高凝状态,有发生血栓等风险。 2.IN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依据PT进一步计算得...
PT不仅适用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先天性凝血疾病及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同时对诊断重症肝炎及早期肝硬化有重要意义,也是临床上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监控的首选试验指标。 PT延长: (1)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 (2)纤维蛋白原(Fg)缺乏(<0.5g...
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
凝血六项是用于评估人体凝血功能的一系列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和D-二聚体(D-Dimer)。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人体凝血过程中的不同方面。 1. 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以及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功能试验,其正常...
监测抗凝治疗:在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时,PT是重要的监测指标。华法林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合成发挥抗凝作用,使用过程中需根据PT调整药物剂量,使PT维持在合适的治疗范围内(一般为正常参考值的1.5 - 2.5倍),以平衡抗凝效果与出血风险。临床研究显示,严格按照PT监测结果调整华法林剂量,可将血栓复发...
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tin time, 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C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PT-INR是凝血功能检验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反映了人体的凝血状态。PT代表凝血酶原时间,INR则是国际标准比值。PT的正常范围为11-15秒,而新生儿的PT时间会延长2-3秒。INR的正常范围是0.8~1.2,但如果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深静脉血栓,INR的目标范围将调整为2.0~3.0。PT和INR的值可以通过公式INR=(病人PT/正常对照PT)国际敏...
凝血七项包括PT、APTT、TT、FIB、FDP、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当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时,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异常病理生理过程,需要及时就医。 具体来说,不同的指标异常可能反映以下健康问题: 一、抗凝血酶Ⅲ异常:可能提示存在肝脏疾病、肾脏疾病以及血栓形成等。
外源性凝血途径由组织因子(TF,因子III)启动,主要检测指标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其通过加入组织凝血活酶直接激活外源性途径,测定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所需时间。 - **A(PT)**:正确。直接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活性。 - **B(TT)**:检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能力,属共同通路,不特异于外源性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