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学说的涵义:养生学说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近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内经》的养生学说建立了中医养生学体系,确立了养生的基本原则,即顺应自然、形神共养、惜精固本、综合调养等,并详细论述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指出养形要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
例如,《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等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的方法和理论,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并提出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的养生法则。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等古典文献,这些文献首次系统地将散见于各家的养生文化进行归纳、...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除了用在理论上的阐释,还具有指导大家养生的实际意义。 传统医学的五行学说,是将人体五脏归属...
中医养生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表现为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身体形态、新陈代谢的功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心理...
2中医养生长寿学说 1、“养身莫善于习动”的主运动说 早在《周易·乾·象传》即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运行健动为天之道,人循此而自强不息。《吕氏春秋》也说“流水不腐”,古人一直以运动为生命的基本特征。对此,清初的颜元先生,在《言行录》中概括道:“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
心理养生:通过心理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 行为养生:通过有目的的行为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饮食养生:通过饮食的调节而达到养生目的 “通调补养”健康养生理念 黄帝内经有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治友德三大养生学说倡导提前干预、守护健康,以达到人体健康的最佳状态,得到国际权威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并成为引领...
庄子对人生态度的八个字,高度概括了他的养生思想。我国道家、儒家、佛家等多家学说中,都提到调神摄生的首要思想是静养,而静养的关键是养心。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神清明,就会使人体气血充盈而身健体康。 我国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从医学角度提出了淡泊之心对于人体养生、防病的作用。人们应避免遭受自然界...
道家养生学说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 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 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学说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养生学说的理论基础。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如白天和黑夜、寒热、虚实等。五行则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阴阳五行俱全的整体,阴阳平衡、五行调和是人体健康的基础。养生就是要顺应阴阳五行规律,调和阴阳、平衡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