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振论 1.共振论的意义:共振论是美国化学家L.PauLing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提出来的,一种分子结构理论,他认为分子的真实结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经典价键结构式共振而成的,共振论包括离域键、键长、键能等概念,表示电子离域化的电子式方法一共振.
✔共振式不是真实结构,没有一个单独的共振结构可以单独表示该分子。 ✔每个共振式对能量降低都有贡献,共振式越多越稳定。 共振杂化体(化合物的真实结构)就好像性格多变的人。每个人都有内向的时候,外向的时候,感性的时候,也有理性的时候,每种性格就是一种共振式。 共振式越稳定在共振杂化体中的贡献越大,虽...
共振论可以用于描述无法用经典共价键理论以一个经典结构式圆满表达的分子,离子,或自由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共振论。 二、共振论的基本思想 共振论的基本思想是,当一个分子、离子或自由基无法用经典共价键理论以一个经典结构式圆满表达时,可以用若干经典结构式的共振来表达该分子的结构。这类分子的真实结构,是...
(1)共振结构的电荷越分散,其越稳定 【理解】在用形式电荷判断Lewis结构稳定性的时候,我提到过一个观点:分子中各原子FC的绝对值之和越小(越接近0),其Lewis结构越稳定。这个经验规则与共振论的这一个观点是异曲同工的,电荷越分散应该理解为正负电荷分布越均匀,以至于在分子中没有明显的正电中心或者负电中心,这样的...
共振论方法是利用共振观点说明分子结构的理论方法。是化学键理论方法之一,是价键理论方法的延伸和发展,由美国化学家鲍林1931~1933年间提出。其中心思想是“分子的真实基态不能用各合理结构式中的任何一个来表示,而只可以用这些结构式的组合来描述”,即分子的真实结构共振于合理的共振结构式之间,真实分子是共振...
共振是指当一个物体或系统受到外界激励时,其振动频率与外界激励频率相匹配,从而引发物体或系统的强烈振动现象。 共振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力学、电磁学、声学、光学等。在物理学中,共振论解释了许多自然现象,例如音乐乐器的共鸣、桥梁的摇摆、地震波的传播等。 共振现象的发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
一、共振论的基本概念 共振论认为,当同一系统内的两个或多个要素超过一定比例并且与彼此相遇时,这些要素会相互作用并彼此影响。这种互动是非线性的,这意味着它不是简单的加法或减法。相反,它是一种能够引发整体系统变化的现象。 二、共振论的应用 共振论的应用广泛,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共振论是鲍林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理论,用于弥补经典价键理论的不足。 某些分子、离子或自由基不能用某个单一的结构来解释其某种性质(如能量值、键长、化学性能)时,就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结构式来代替通常的单一结构式,这个过程叫共振,用共振符号双向箭头表示。这些组合结构叫共振杂化体(resonance hybrid),每个参与...
该理论指出,对于那些结构无法用单一经典结构式来描述的分子、离子或自由基,可以通过多个经典结构式的共振来共同表达其结构。借助共振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剖析苯环的结构。苯的六个碳原子共享p轨道电子,经过共振杂化,形成了一个环状轨道。这一理论不仅解答了苯环六个碳原子等价性的问题,还解释了单双键位置的不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