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分子结构:共振论的独特诠释 共振论,这一由L.C.鲍林在1931年提出的分子结构理论,为我们揭示了苯分子的真实结构。当苯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无法仅通过路易斯结构式来准确描述时,我们可以通过多个路易斯结构来共同描绘,这些结构被称为共振结构。它们之间通过双箭头“←→”相连,以示它们在共振过程中的相互转...
通过探讨苯的结构,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共振论的概念。凯库勒通过梦幻觉察到苯的特殊结构,他在1865年提出了著名的“凯库勒式”,描绘了苯环中单、双键的交替排列以及无限共轭的特性。这一发现源于凯库勒的一个奇妙梦境:在夜深人静时,他目睹了旋转的碳原子,它们仿佛长链蛇一般盘绕,突然间,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
以苯分子为例,其稳定性并非源于传统的单双键结构,而是得益于多个共振结构的共同作用。实际上,苯分子中不存在单一的双键或单键,所有键长均为0.139nm,且邻二取代物仅有一种。此外,苯分子还表现出特殊的稳定性,其典型的化学反应并非烯烃的加成反应,而是取代反应。在共振论中,共振极限式是分子在共振过程中的...
由于π电子共振,苯分子不是存在于单一的Kekulé结构中,而是存在于多个共振结构之间。这些共振结构的能量...
共振论:分子结构的另一种表达当苯分子无法用单一的双键和单键交替结构完全描述时,化学家们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理论——共振论。这一理论由美国化学家莱纳斯·鲍林于1931年提出,用于解释那些不符合经典价键结构的分子特性,至今仍是理解共轭体系和芳香化合物的核心工具。分子结构的动态表达...
因此用VBT的经典结构来表达苯的结构是一种矛盾的方式,能体现性质但不能反映正确的分子结构,这种模棱两可的结构式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表示出诸如苯这一类共轭分子的结构,这是VBT的局限性。 2 共振论的提出 为了解释苯的键长均一化,人们首先是引入共轭效应,苯的六个碳原子的pz轨道相互“肩并肩”重叠形成6中心6电子...
共振论与大π键:探索苯环与无机分子中的化学奥秘 这期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共振论和无机分子的大π键,进一步拓展我们的化学知识。在经典价键理论中,共价键被理解为两个原子间共享电子的一种强烈相互作用。根据八隅体规则,这些原子在分子中通过共享电子来达到稳定的八电子结构。然而,有些物质的行为却无法用传统理论...
苯的真实结构 共振论的基本思想 当一个(共轭)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结构可用一个以上不 同电子排列的经典结构式(共振式)表达时,就存在着共振。这 些共振式均不是这一分子、离子或自由基的真实结构,其真实结 构为所有共振式的杂化体。 提示: 共振式之间只是电 子排列不同 共振杂化体不是共 振式...
共振论涉及的概念包括离域键、键长和键能,其中电子离域化的表示方法是共振式。比如苯,它不能仅用单个路易斯结构式描述,而是由多个路易斯结构式构成共振结构,用双箭头“←→”连接来表示它们的相互作用。苯的真实结构并非由单个键型决定,而是所有共振结构的混合,形成一个共振杂化体。每个共振结构对杂化...
共振能可以通过量子化学方法进行计算,但是,一般来说它的经验值可由热化学方法或从氢化热的测定中推导出。例如苯的共振能,从原子形成气态分子时的生成热,可从它的燃烧热3304.2kJ/mo1和其燃烧产物(水和二氧化碳)的生成热算出来,结果是5539.1kJ/mol。而6个C—H、3个C=C和3个C—C的键能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