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兰文化鼎盛时期,出现了《金漳兰谱》和《兰谱》两部兰花研究著作。从宋代开始,兰花开始进入画家的视野,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赵孟坚的《墨兰图》被认为是最早的兰花名画。南宋郑思肖的《墨兰图》,他的兰花寥寥几笔,有叶而无根,表达了在南宋灭亡后诗人的不屈之情。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兰花情有独钟。他认为,...
回望中国兰文化,源远流长,《诗经》有“士与女,方秉蕑兮”的描述,其中的“蕑”指的便是一种兰草。孔子自喻为兰,屈原寄情于兰,在中国的文化中,兰花具有人格象征,是民族精神与品格的代表。北宋词人杨泽民《浣溪沙·兰》:“馥郁国香难可拟,纷纭俗眼不须惊,好风披拂雨初晴。”王十朋《点绛唇·国香兰》:...
另外,在全球化语境下,兰文化持续焕发新的生命力。杭州G20峰会主会场“廿国共兰”艺术装置,用3D打印技术再现宋元兰画神韵;航天育种基地开展的太空兰花实验,让传统文化符号介入科技前沿。这种古老意象的当代表达,印证着中华文明“旧邦新命”的文化韧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着东方的美学方案。还有,2024年4月2...
《中国兰文化》是2009年5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性远,马杨尘。该书叙述了中国兰文化史、挖掘了中国兰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索了前人对兰花的认识过程和欣赏理念,整理了古今文人以兰为题材的诗、画、曲、文和佚事趣闻,阐明了兰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兰花产业化的持续发展打下了...
”近日,上海植物园为更好地展现兰文化的精神内涵,优化兰室整体展陈效果,将国兰与国画相结合并融入兰室的古典园林建筑中,使游客能够在充盈着兰花幽香的园林里欣赏一幅幅惟妙惟肖,灵动优雅的国兰丹青,感受“习习香从纸上来”的美好意境。同时,兰室内的十余件皋月杜鹃盆景将陆续迎来盛花期,在初夏时节为满园的...
陈彤彦在著作《中国兰文化探源》中说:“黄庭坚关于兰、蕙的论述,并非是他自己的突发奇想,乃是集先秦古籍有关兰、蕙记录之大成,加上他个人的艺兰经验,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兰、蕙分类,作了一个精辟而出色的诠释,一直影响至今。在国兰分类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
可以佩戴或做成枕头,还可焚香和沐浴, 而“兰花”似乎并没有如此多的“功能”。 如果要进行区分,晚唐以前的“兰” 大多数指的是菊科的“佩兰”,晚唐后所出现的“兰”就多指兰科的兰花了, 只不过在传统文化中,兰草与兰花实际上也是很难以区分的,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兰文化。
湖北省兰文化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据2020年9月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开展教育活动5次,参观人数2万人次。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现有藏品1000件/套,参观人数0.2万人次。 历史沿革 本馆自2011年8月成立至今,已历经九载,始终坚持以强化工作效能为动力,与时俱进,针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创造性地开展...
中国兰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历代文人和仁人志士用兰言志、借兰抒情、以兰入画,诗情画意。在赏兰、品兰、写兰、画兰的过程中,修身养性,把兰的美好内化为自身的品格和修为。因此,兰有国香、天香、香祖的美誉。 兰文化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养君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