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足”指《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和《品类足论》。 ①《集异门足论》。舍利弗著。玄奘译。20卷。有部分藏译。巴米扬(旧译梵衍那)曾有梵本残篇出土。该论主要注释《长阿含经》中所属《众集经》的内容,解说《众集经》中各种佛教术语,因此是说一切...
根据巴利文版本的经文缘起,尼干子被改称为跋阇比丘,这可能意味着该论著是以佛灭后第二次集结时跋阇子部(在北传中称为犊子派)的背景为创作灵感。跋阇子派尊奉《舍利弗毗昙》,这进一步强调了其理论与舍利弗的教导相关。此外,考虑到此论著与有部佛教教义的针锋相对,可以推断它是有部佛教体系确立...
六足论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名数)一、舍利弗之集异门足论,二、大目干连之法蕴足论,三、大迦多衍那之施设足论,四、提婆设摩之识身足论,五、筏苏蜜多罗之品类足论,六、同人之界身足论也。前三论为佛在世之作,后三论为佛灭后之作,皆论一切有部宗之法义。智...
在小乘佛教的学术体系中,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著作,统称为六足论,它们源于说一切有部的教义。这些论书由多位高僧编撰,对佛教的法理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这六部论书的详细介绍:首先,是《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由大弟子舍利弗撰写,共有二十卷,唐玄奘大师曾将其翻译成中文,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佛法...
(六)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三卷,筏苏蜜多罗造,玄奘译。以上前三论造于佛世,后三论为佛灭后所作,皆属一切有部所宗之法,大智度论卷二称之为六分阿毗昙。其后有迦多衍尼子作发智论,法门最称广博,后代论师乃以六论为足,发智论为身,谓此六论助成发智论之意。又于上记六论之中,品类足论有众事分阿毗昙论...
鸠摩罗什在疏勒的第一个冬天除了继续学习阿毗昙以外,还学习了 “说一切有部”的根本经典“六足论”,即《集异门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品类足论》《界身足论》六部经论。鸠摩罗什还广泛地学习了庞杂的外道学问。 这些学问主要有三类,一是各种经论,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子书”,即论辩观点...
在《大智度论》卷二中,六足论被称为‘六分阿毗昙’,其中前三论据传是佛陀在世时所创作。后续的《识身足论》创作于佛灭后一百年,后二论则完成于佛灭后四百年。值得注意的是,《品类足论》有宋朝求那跋陀罗所译的《众事分阿毗昙论》十二卷版本,而鸠摩罗什所译的《舍利弗阿毗昙论》三十卷,...
第四部,《识身足论》,一共十六卷,七千个颂,是佛灭度以后一百年的时候,提婆设摩造的。这部论玄奘法师请回来了,也翻了。 最后,《品类足论》《界身足论》,这两部书是佛灭度以后三百多年,世友尊者造的。玄奘法师也翻了。 这「六足论」,玄奘法师翻了五部,汉地的大藏经五部都有,而南传、藏传的都没有,所...
传统的六足论中有一部名为《施设论》的著作,但早期的译本在宋代才被翻译,且译者姓名未知,文本内容也不完整,因此学术界通常将其排除在六论之外。然而,通过现代学者依据西藏译本进行校对,我们发现这个译本实际上是《施设论》的原始版本,尽管西藏译本本身也只有三品,而旧译本仅涵盖其中一品。据《智论...
阿毗达磨六足论 摘自:佛学大词典 梵名S!at! -pa^da-s/a^stra 。即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依六部论书之总称。又作六分阿毗昙。即指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阿毗达磨法蕴足论、施设足论、阿毗达磨识身足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六部。有关各论之作者,夙有异说,依玄奘所传,前四论分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