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乃八种背弃舍除三界懊恼系缚的禅定,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 在没有修成就之时,它叫做“八背舍”;修成功了,得阿罗汉果以上之时,便称之为“八解脱”。这八解脱分别是: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若心中有色的惦念,就会引起贪心,应当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
“八解脱” “八胜处” “十遍处”,是一个体系,有连贯性的。先说八个解脱。第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有色想”,就是自己内身有色想的贪,为除这个贪,观外色的不净,“青瘀等色”,就是九想观、白骨观。“令贪不起”,使自己的贪心不起,“故名解脱”。就是说自己心里有贪心,要除贪心,怎么...
名灭尽定解脱。灭诸心法离有心过。故名解脱。此名八解脱。亦名八背舍。得上弃下。名为背舍。是八解脱
瑜伽十一卷一页云: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又十二卷五页云:前七解脱,于已解脱,生胜解故;名为解脱。第八解脱,弃...
阿罗汉的三明六通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我们这里介绍一下八解脱。 第一是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就是内心有对色身的贪念,为了为了除去这种贪念,要对人的身体作不净观。比如作青瘀想,就是观人的尸体经过风吹日晒,皮肉先变成黄色、赤色,然后又变成黑青色。还有脓烂想,观这个尸体皮肉糜烂,从九孔中出脓生虫。这样...
八解脱又译为八惟无、八惟务,为八种禅修方式的合称。与八胜处、十一切处,合称三法。 《瑜伽师地论》卷11:“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
1. 有色观诸色解脱:这是指瑜伽师在修行中,通过观察各种不净之色,以消除内心的色欲。2. 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当内心的色欲被消除后,由于欲界的贪欲尚未断除,瑜伽师会观察外界的 不净之相,以产生厌恶之感,从而进一步断除贪欲。3. 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在贪欲被断除之后,瑜伽师会...
八解脱 首页>佛学大辞典 佛学大辞典 关键字: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更多:https://www.bmcx.com/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的系缚的禅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
八解脱,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指的是超越欲望和烦恼,达到解脱的八种状态。其中,色即是其中一种。色相指的是所有生灭世界中的物质形态,包括了天堂、人间、地狱等各种世界。在佛教中,色相是欲望的源头,也是修行的障碍。只有超越了色相,才能够实现真正的解脱。佛教教义中有“色即是空”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