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诱导有机合成反应在有机合成化学,特别在一些非常见结构的合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能大大缩短传统合成化学的步骤而经济实用。1967年,由东京大学的藤岛昭(被誉为“光催化之父”,“光触媒”的发现者)与导师本多健一共同发现,又称“本多-藤岛效应”(Honda-Fujishima Effect),该发现开创了光催化研究的新篇章...
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报道了光诱导的稳定发光自由基,探索了在光照下原位生成稳定发光自由基的过程和机理,为开发新型发光自由基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双线态自由基发光体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中的理论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红光发射的荧光量子产率也可达到90% 以上。...
研究采用基于实时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非绝热量子动态模拟,揭示了SrTiO₃中超快光诱导的顺电到铁电相变的驱动力和形成机制,极大推动了我们对光激发电荷转移如何通过电子-声子耦合的相互作用驱动离子运动的理解。图2. 超快激光诱导SrTiO₃晶格中的单轴拉伸和铁电相变过程。非绝热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SrTiO₃中的顺电到...
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张国柱教授和郭瑞研究员团队利用光诱导铜催化的分子内1, n-氢原子转移过程实现了卤代烃的多种复杂转化反应( Chem. Sci .2021, 12 , 4836−4840; Nat. Commun .2021, 12 , 6404−6411; The Innovation2022, doi.org/10.1016/j.xinn.2022.100244; Angew. Chem. Int. Ed.2022,...
是研究受光激发的分子与基态分子间发生电子转移、生成激基复合物以及其后竟相发生的各种反应过程:包括电子逆转,反应物回到基态;电荷分离产生离子自由基;电荷复合重新形成反应物激发态或生成其它电荷转移中间体以及生成稳定的产物等。 光诱导电子转移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1963年Weller等报道了北与二甲基苯胺复合物的发光,...
特别是,LMCT和HAT的组合对C(sp3)–H键官能团化极为关键,这一过程无需对底物进行氧化还原电位的精确匹配,也不依赖于外加光催化剂或HAT催化剂。虽然LMCT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和自由基加成反应中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3d-前过渡金属配...
光诱导电位 光诱导电位(light-induced potential)是指由于光的照射在植物细胞上产生的膜电位。叶绿素是最普遍的光受体色素,通过光合作用可活化原生质膜上的起电离子泵。近来知道光敏色素和近紫外- 蓝光吸收色素,也能诱导出电位变化。
近日,中山大学的胡鹏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光诱导下醇的氧化反应受抑制的C-C键自由基断裂过程,通过捕获碳自由基中间体,生成了新的C-O键。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是自由基反应机理研究中常见的淬灭剂和自由基捕获剂,常常通过高分辨质谱检测于自由基中间体生成的少量偶联产物来辅证反应的自由基过程。
光的引入为聚合过程带来新的动力和调控可能性。光诱导行为可影响阳离子聚合的反应速率和产物性能。阳离子聚合机理中的电荷转移是关键步骤之一。光诱导能精准控制聚合反应的起始与终止。深入理解阳离子聚合机理有助于优化聚合工艺。光的波长和强度对光诱导行为产生显著影响。阳离子聚合中的单体选择与光诱导行为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