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即位至顺帝末年的百余年间(1260—1368)蒙古族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元王朝时期的佛教。为了叙述方便,将元朝未正式建立以前蒙古时代的佛教也在本文内略加叙述。自十三世纪初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就曾命其后裔,给各种宗教以平等待遇。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即邀请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即位后,奉...
纪华传:中峰明本与元代中日佛教交流 在元代不足百年的时间中,而且日元处于对立的情况下,入元日僧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潮,据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一书的统计,史册留名的入元僧达222人,与此相比,南宋时期有109人,明代有114人,这是令人惊叹的事情!日本学者道端良秀曾言:“日本历史上日僧涉足中国最多的时代却是成...
在中央政策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海南岛佛教也呈现出一定的兴盛局面。 此外,元代佛教的民间化比宋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建筑的建造与修缮受到了民间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元代12座塔建筑,其中6座塔全部为民间建造,雷顺塔虽为僧人无我化缘所建,但“化缘”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也是民间支持的结果。除佛塔外,澄迈的辑瑞...
蒙哥汗时期,中原佛教势力迅速从金末所遭受的惨重打击中恢复和发展起来。大致在此前后,吐蕃佛教(通常称为喇嘛教)亦开始渗入蒙古宫廷。元代佛教各派当中,吐蕃佛教在朝廷的地位最高;就全国而言,最为流行的仍是禅宗;同时,从佛教派生的白云宗,白莲教等教团,在南方也拥有越来越多的徒众。
《中国佛教史:元代》是200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任宜敏。内容简介 元代佛教,主要指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元顺帝妥懽帖睦尔退出大都这百余年间佛教在全国范围传播发展的史实。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某些宗派发达变迁的脉络,有时亦上溯或兼及大蒙古汗国立国前后之法灯慧炬。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宗教政策 二 僧...
帝师制度是元代佛教的一大特色,在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没有帝师的称号,仅在西夏佛教文献中有过帝师的称号,但其职责不详。元朝灭亡,帝师制度也随即终止。元代的第一位帝师,是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说起这位八思巴,在藏传佛教中可是一位大大有名的人物。八思巴(1235年—1280年),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八...
元代佛教 果冻 爱自由,爱旅游,爱自己,爱世界1 人赞同了该文章 成吉思汗(1206-1227年在位)时期,在征伐亚洲广大地区的掠战争中,蒙古贵族接触到了在这些地区民族中流行的宗教,其中,道教、佛教禅宗和喇嘛教都与蒙古贵族建立了联系。这种早期的联系不仅对各宗教以后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构成了元代宗教政策形成...
元代佛教石窟造像遗品一向很少,而飞来峰却保留了众多的元代造像,在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史上是十分难得的。此外,杭州紫阳山宝成寺也保存有一组刻于龛中的梵式圣像,主尊是形貌独特、令人怖畏的“大黑天”(又译作“玛哈嘎拉”、“摩诃葛刺”、“麻曷葛刺”、“大黑天神”等),跨狮的文殊菩萨,骑象的普贤菩萨...
概而言之,有元一代,蒙古统治者充分利用了佛教文化,尤其是转轮王的政治文化观,从而藉由仪式仪仗、名号赋予、帝师之制等措施,于封建王朝传统的“帝王”面相外,又塑造了其为佛教世界理想的世间君主———“转轮王”的面貌。元代佛教护国经典与王权推动元代,蕴含着强烈的护国色彩及王权思想的佛教文献亦获得了弘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