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佛教,是指元世祖即位至顺帝末年的百余年间(1260—1368)蒙古族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元王朝时期的佛教。为了叙述方便,将元朝未正式建立以前蒙古时代的佛教也在本文内略加叙述。自十三世纪初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就曾命其后裔,给各种宗教以平等待遇。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即邀请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即位后,奉...
大承天护圣寺,有平江善农提库司、荆襄等处济农香户提举司、龙庆州等处田赋提领所等(《元史·百官志》)。 中国佛教史略· 后汉 佛教 一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 二 后汉最著名的两位译经家: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三 后汉其他译家与初期译经特点 四 汉地最初的佛教信仰 三国 佛教 一 除了英雄辈出,三国也是佛教...
元代是历史上中国版图规模最大的一个朝代,佛教也借助蒙古铁骑的四处出击,乘机大大扩张了势力范围,这其中,尤以忽必烈首创帝师制度,并让帝师统领天下宗教事务,让来自于藏传佛教的帝师拥有了极大的权力。帝师制度是元代佛教的一大特色,在元朝之前的朝代,并没有帝师的称号,仅在西夏佛教文献中有过帝师的称号,但...
大致在此前后,吐蕃佛教(通常称为喇嘛教)亦开始渗入蒙古宫廷。元代佛教各派当中,吐蕃佛教在朝廷的地位最高;就全国而言,最为流行的仍是禅宗;同时,从佛教派生的白云宗,白莲教等教团,在南方也拥有越来越多的徒众。 至元初,元政府设总制院以掌浮图氏之教,至元二十五年改称宣政院。 在江南地区,初置诸路释教总统所领...
《净土或问》是元代临济宗禅师天如惟则创作的佛教论著,收录于《净土十要》第六部分。全书以问答形式探讨禅宗与净土法门的关系,提出"净土禅、禅净土"的核心观点,主张"禅净一致"和"禅净双修"的调和思想。作者通过永明延寿的《四料简》论证净土法门的殊胜性,强调极乐世界往生的修持方法及不退转特性。《净土或问...
概而言之,有元一代,蒙古统治者充分利用了佛教文化,尤其是转轮王的政治文化观,从而藉由仪式仪仗、名号赋予、帝师之制等措施,于封建王朝传统的“帝王”面相外,又塑造了其为佛教世界理想的世间君主———“转轮王”的面貌。元代佛教护国经典与王权推动元代,蕴含着强烈的护国色彩及王权思想的佛教文献亦获得了弘播...
元代佛教石窟造像遗品一向很少,而飞来峰却保留了众多的元代造像,在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史上是十分难得的。此外,杭州紫阳山宝成寺也保存有一组刻于龛中的梵式圣像,主尊是形貌独特、令人怖畏的“大黑天”(又译作“玛哈嘎拉”、“摩诃葛刺”、“麻曷葛刺”、“大黑天神”等),跨狮的文殊菩萨,骑象的普贤菩萨...
成吉思汗(1206-1227年在位)时期,在征伐亚洲广大地区的掠战争中,蒙古贵族接触到了在这些地区民族中流行的宗教,其中,道教、佛教禅宗和喇嘛教都与蒙古贵族建立了联系。这种早期的联系不仅对各宗教以后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且构成了元代宗教政策形成过程的必要环节。总的来说,从成吉思汗到宪宗蒙哥,基本奠定了蒙古...
宁波佛教的对外交流--元代 元朝虽以藏传佛教为国教,但对汉地佛教及其他宗教如道教、回教、基督教等均采取宽容政策,只要不危及其政治上的统治,皆可自由传教。元朝的宗教政策,使庆元地区的佛教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而在同一历史时期,日本虽由镰仓幕府时代转入室町幕府时代,但日益兴盛的禅宗,还是一如既往地受到武士们的...
元代寺院经济成了畸形的发展。因为寺院在拥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大力从事商业和工业。当时各地解库(当铺)、酒店、碾磑、湖泊(养鱼场)、货仓、旅馆及邸店(商店)等,很多是寺庙所经营。如皇庆初(1312)给与大普庆寺腴田八万亩外,还有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