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延平李先生书》)儒家对义利问题的看法大体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个人做事之态度,二是个人人格之修养,三是统治者治国之方针。角度不同,讨论的重点和结论也不同。同一个学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发论,不同的学者从同一角度发论,看法亦多有差异,但是没有根本的分歧。做事之义利 做事讲义不讲利,但不否定...
3.儒家学的义利观包括()。A.义和利是一种极端的对立,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张 B.君子重义轻利C.鄙视不义之财 D.义主利从的求利观
百度试题 题目儒家的“义利观”是( ) A. 义利统一和并重的思想 B. 义利皆斥的思想 C. 重利轻义的思想 D. 尚义反利的思想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D.尚义反利的思想 反馈 收藏
义利观,是一种经济伦理思想。义利观,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基本概念 关于义利观,传统儒家大师都曾有过相关的言论。例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儒家认为,“义”和“利”是人生的两种不同的追求。首先孔子提出的“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后来孟子将义利观再往前推了一步,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再后来董仲舒对义利做了更为全面的解释:“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儒家经典文献与历史记载,结合考古学的新发现,本文揭示了儒家伦理原则如何塑造并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行为、市场规则、土地制度及财富分配等方面。研究不仅关注儒家“仁爱”、“礼制”、“义利观”等核心理念在经济领域的体现,而且探讨了这些理念在维护封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儒家学者对"义"进行评价时,往往把"利"作为它的对立面,在义利之辨中反映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念;"利"就是物质利益,"义"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必须以义为前提。孔、孟、苟、董等都主此,体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观念。当然,儒家在强调义...
答: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命题 ;儒家学者对 “义”进 行评论时,常常把 “利”作为它的对峙面,在义利之辨中反应出重义轻利的思想观点 ; “利”就是物质利益, “义 ”是行为原则,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一定以义为前提。 孔、孟、荀、董等都主此,表现了儒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道...
近年来,学界对于义利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相关成果主要围绕着先秦儒、墨、道、法四家的义利观展开,如韩丽莎、田浩新《儒家义利观辨》,许青春、朱友刚《先秦道家义利观探微》,许青春《法家义利观探微》,黄伟合《墨子的义利观》,朱大锋《论先秦儒家、法...
孔子的义主利从论构成了其义利思想的核心,奠定了儒家经济思想的基础。孔子关于义高于利、义主利从的观点,但后来的这种义利观的发展,却偏离了孔子预定的轨道,这一点是偏离了其初衷的。孔子“罕言利”,但不是不言利。而孟子则强化了孔子的“罕言利”的倾向,提出了一个“何必言利”的观点。孟子的这种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