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和翻译 对比 儒(1)以《诗》《礼》发冢。大儒(2)胪传曰:“东方作矣(3),事(4)之何若?”小儒(5)曰:“未解裙襦(6),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7)。生不布施(8),死何含珠为?’“接(9)其鬓,压其顪(10),而以金椎控其颐(11),徐别其颊(12),无伤口中珠。” 【注...
儒以诗礼发冢寓意儒以诗礼发冢寓意 解释: 冢:坟墓;发冢:盗墓。儒生们用诗礼之教来盗墓。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作风。 “儒以诗礼发冢”是庄子讲述的一个寓言,意思是在讽刺儒家不过是在根据诗礼所讲的一套来盗掘坟墓而已。这种观点也正是老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阐发。
“儒以诗礼发冢”是一则出自《庄子·外物》的寓言故事,其字面意思是指儒家学者用诵读《诗经》、《礼记》的方式来盗掘坟墓。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那些口头上讲求仁义道德、诗书礼仪,而实际上却干着鸡鸣狗盗、见不得人的勾当的人或行为。 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儒生为了谋取财物,决定去盗墓。他们在墓前装模作样地...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接其鬓,擪其顪,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诗礼之道,为发冢者所遵。大儒传语,东方已明,事况如何?小儒回答...
《儒以诗礼发冢》的原文内容如下:开篇对话: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大儒询问:大儒问小儒,东方已经亮了,盗墓进行得怎么样了?小儒回答:小儒回答说,还...
“儒以诗礼发冢”是一则出自《庄子·外物》的寓言故事,其寓意深刻且富有讽刺意味。以下是对该寓言的详细解读: ### 故事梗概 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儒生(或称为读书人)表面上精通诗书礼仪,但实际上却干着盗墓的勾当。他们在盗墓时,还引经据典、咬文嚼字地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和掩饰。当他们的行为被墓主人(已化...
儒以诗礼发冢寓言故事 大儒胪传①曰:“东方作矣②!事之若何?” 小儒曰:“未解裙③襦④——口中有珠!《诗》⑤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⑥;生不布施,死何含珠?’” 接⑦其鬓,擪⑧其顪⑨,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⑩其颊,无伤口中珠。 注释 胪(lú)传:由上传语告下。 东方作矣:指日出。见《...
以下是《儒以诗礼发冢》的原文及简单解析: **原文**: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压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解析**:这段文字描述了两个儒生(一大一小)在盗墓...
《儒以诗礼发冢》的作者为庄子。以下是关于庄子的详细介绍:基本信息:庄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本名周,字子休。主要贡献:他是中国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哲学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