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父亲傅惟慈诞辰100周年。他91岁去世,一晃9年过去了。这些年,我们大家在忙碌中度过,父、母的点滴往事,常掠过心头,挂在嘴边,照片和旧物从没离开过眼球。最近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属的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举办的第七届会员单位文化艺术节暨傅惟慈先生译作“读书汇”系列活动,让我们又细细品味起父亲的...
傅惟慈通晓英、德、俄等多种语言,翻译了多国文学精品30余部,可谓译著等身,在圈内外有口皆碑;作为翻译之外的杂家,他热衷旅行、摄影和钱币收藏,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让人感佩的是,尽管这位一生唯愿当作家和流浪汉的老人堪称玩家,每深究一种花样,却总能不期然臻于化境。傅惟慈家住北京西直门内四根柏胡同的一个...
这座四合小院是傅家祖产,年轻的傅惟慈从后母手中接来,一住六十多年。傅惟慈是翻译家,代表译作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庄》、毛姆《月亮与六便士》、格雷厄姆·格林的《问题的核心》与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大多都在这座小院里翻译的。 傅惟慈说话偶尔夹带英文单词,他说老了,学的外语快忘了。虽然身体多...
傅惟慈教授出生于1923年,父辈在哈尔滨中东铁路供职,“九·一八”事变后,迁回北平。抗日战争中,1942年入学北平辅仁大学西语系。1943年,历经万险,奔赴“大后方”,就读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1944年底,在日军先头部队入侵贵州的危急情况下,投笔从戎,参加了青年军。几个月后,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回到北平辅仁...
满族翻译家傅惟慈先生是中国最重要的翻译家之一,他的译介拓展了中国一代知识青年的想像力与思想疆域。2014年3月16日,傅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 傅先生的翻译生涯自1950年代开始,持续大半个世纪,影响延续至今,已超越文学范畴。译作涵盖英语,德语,法语与俄语,包括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布登勃洛克一家》(Bu...
▎昨天早上,曾译有《月亮和六便士》《布登勃洛克一家》《问题的核心》等多部小说的我们著名翻译家傅惟慈在京去世,享年91岁。傅老在生前已经决定将遗体捐献,今日中午13时,将会在积水潭医院太平间有小型的遗体告别仪式,之后傅老的遗体将会被送至协和医院。
2014年3月16日,得悉著名翻译家傅惟慈先生去世,非子即给黑的马命题作文“告别老傅”。他后来在文中解释说: “用了这个如此平淡的题目,不为别的,仅仅是为与我二十六年前……发表的报界第一篇傅老印象记相呼应,那篇弱冠习作题目是《老傅其人》。”
傅惟慈仰慕穆旦,不止因为那种“以己任为天下”的志向,还因为他翻译济慈、普希金,和到了美国后又用英文写的《饥饿的中国》。“他的诗最好了。我喜欢这样的人,尽管自己有一个文学的天地可以做点事,却从来没有不关心现实,总想着做点什么,让这个社会变好。”而对于穆旦其人,最让傅惟慈难以放下的是他在“文革”中...
本书收入著名翻译家傅惟慈先生的代表译作:毕希纳《丹东之死》、托马斯·曼《特利斯坦》、毛姆《爱德华·巴纳尔德的堕落》、阿道斯·赫胥黎《梯罗逊纪念宴》、鲁多尔夫·洛克尔《六人》、德罗斯特-许尔斯霍夫《犹太人的山毛榉》和雷蒙德·钱德勒《爱狗的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