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马盟书文字书写笔法特点是,运笔出锋。即侯马盟书文字运笔之笔锋外露明显,它区别于向左右的斜笔画,经常出现有收笔自然回勾的笔意,它是毛笔手写熟练快速自然形成的。这种运笔方法在盟书中十分多见,反映东周时代文字的风貌。 篆书侯马盟书(部分) 选自山西古籍出版社...
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馆藏的十大国宝之一。侯马盟书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书写于玉石上的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极具艺术价值。来源:黄河新闻网
侯马盟书为1965年-1966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数量共有5000余片。因为该玉片上文字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于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因此称作“盟书”或“载书”。该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出现约在公元前550年。侯马盟书因出土于山西侯马而得名,据研究,是春秋晚期晋...
侯马盟书因出土于山西侯马而得名 据研究是春秋晚期 晋国卿大夫赵鞅 同其他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遗物 一个冷知识:你可能没听过赵鞅,但是他爷爷你一定有所耳闻,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赵武。而赵鞅本人也曾在“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中出现,最初追狼的人就是他。订立盟誓这样的大事 必须讲究仪式感 还有许多现代...
春秋末期,社会阶层急剧变化。诸侯国内的卿大夫为了壮大自己力量,打击敌对势力,也经常举行盟誓活动,“侯马盟书”就是这一类会盟的典型代表。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是晋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 497~公元前 489)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赵鞅,亦称赵孟,就是史籍中的赵简子(?-前 476)。很多...
侯马盟书春秋晚期晋国侯与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是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片或石片上,字迹有朱红和墨色两种,其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侯马盟书的内容包括宗盟、委质、纳室、诅咒、卜筮和其他共六类 所谓盟誓,是将盟和誓连在一起,通过在神灵面前起誓,借助于鬼神的神秘力量来证明誓言会得到贯彻实施,...
侯马盟书于1965年、1966年被集中出土,地点位于山西临汾侯马市秦村。这一批文物数量总计超过5000多枚,其中653件上的字迹可以辨认,累计字数超3000个,它们以大篆(或草篆)书写于玉片之上,最大的长32厘米、宽约4厘米,较小的则长18厘米、宽仅2厘米。经过专家考证,这批文书晋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
盟书墨源——侯马盟书文字艺术展展品选 侯马盟书,1965年12月出土于山西侯马晋国遗址,以玉石片为载体,数量多达1500余件,张颔首考盟辞内容,开不世之功;郭沫若一锤定音,“侯马盟书”之名响彻寰宇。 “盟书”,亦称“载书”,为古代集会、约誓之辞文,毫无疑问当以信义为本。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吴...
关于侯马盟书的分类,《侯马盟书》将盟书分为宗盟类、委质类、内室类、诅咒类、卜筮类和其他类共六类十二种;黄盛璋把“诅咒类”、“卜筮类”排除在盟书之外,其余皆属盟书,依盟辞格式分为四类;谢尧亭分为宗盟类、誓辞、委质类、内室类、诅咒类、其他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