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哲学理论都有其范畴体系,且整个范畴体系围绕其核心范畴而建立。禅学的核心范畴是佛性。作为禅学核心范畴的佛性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人类心性属性。领悟了其自然属性,其心性属性才能落到实处,其心性之论才不至于沦为放诞虚妄之谬论;禅学才不至于沦为邪淫之人任性妄为的口实。1 中国禅宗将绝对实体称之...
佛性论破执分第二中破小乘执品第一 复次佛性有无。成破立义应知。破有三种。一破小乘执。二破外道执。三破菩萨执。初破小乘执者。佛为小乘人说有众生不住于性。永不般涅槃故。于此生疑。起不信心。 释曰。所以生疑者。由佛说故。小乘诸部。解执不同。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
《佛性论》是收录于《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的四卷之作,由天亲菩萨创作,陈朝的真谛法师翻译。这部著作主要对《究竟一乘宝性论》的第五至第七等三品进行了详细解读,核心主题是阐述所有生命体都具备佛性的原理。全书分为四部分,即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和辨相分,总共十六品,系统阐述了“佛性即如...
本论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十六品组成,详论佛性之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认为佛性有三种:(一)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三)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并论...
本论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十六品组成,详论佛性之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认为佛性有三种:(一)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三)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并论...
《中国佛性论》是201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赖永海 。本书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局着眼,把佛性论这个题目放在广阔的历史范围内去考察,作者阅读了大量原始资料,也尽量参考国外学者成果,系统地、全面地给以阐述,在中国佛教史的范围内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内容简介 当然,中国佛教的重要范畴不止一个“佛...
《佛性论》是2020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龚雋。内容简介 《佛性论》以“佛性”为主体而广泛论议,几乎同时囊括了印度所传大乘佛教各宗精义,并加以附有新义的组织与阐释,自成系统。虽为不少学者视为如来藏系之论典,但也结合了般若中观与唯识学的义理来组织学说,因而此论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图书目录 ...
虽然它们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后来《大般涅槃经》里的佛性论、顿悟成佛论和《金刚经》里的“无相论”一起变成了《六祖坛经》的理论基石。所以,如果前两部经不熟,将来理解《六祖坛经》就会有困难。像《大般涅槃经》这样深刻影响历史的经典,虽然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但书里的一些观点已经变成其他我们熟悉的...
中国禅宗对于整个佛教的贡献不仅仅是成佛的顿悟方法,而且是为这个方法寻找到了佛性论的根据,这就是在继承印度佛教佛性本寂的基础上,又强调了佛性本觉的思想,突出了佛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佛教的本体论和人生观统一起来,客观地诠释了佛性自觉、反省体悟和顿悟成佛这三者中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