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成语,注音:yǐ dé bào yuàn,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早出现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儒家观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净,老子的道德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与当今的道德不完全...
德以报怨 dé yǐ bào yuàn 同“以德报怨”,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论语·宪问》。成语名称 德以报怨 解释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仁德回报仇怨。成语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这里仍然是希望统治者与民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诸侯和贵族们对待百姓适当要宽容,而不要斤斤计较。贵族们要看到百姓出现的错误,那些是可以宽容的,就尽量宽容;而这种宽容不是以德报怨,而是正确地给与他们生存的条件;也不是对百姓无边的放纵,而是给与他们良好的休养生息的条件。哪一个百姓犯的错误,也是记...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出自《论语·宪问》,是孔子对人际关系的辩证思考。其核心观点是反对无原则地用恩德回应恶意,主张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伤害,而用恩德回报善意。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语义与背景 这句话的字面含义是:若用美德回馈怨恨,那么又该用什么来报答美德?孔子提出这...
’”、“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63章:“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报怨。”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释义 有人问孔子:“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怎么...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回答意思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孔子曰:十四、宪问篇 1、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国家太平时,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时,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2、邦有道...
报怨以德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句话一般理解为,不论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有多大,都要用清静无为的道德来应对。成语 解释:德:道德。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以德报怨行不行,当然行!可现实里,极少有人能达到这样的层次,理论上行,执行起来不行。对于这样的空头理论,高悬在头顶膜拜一下没问题,活生生的人间还是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好,以直报怨就比较适合,起码蹦一蹦够得着。那么,以直报怨,何为直?一般理解为公平、正直。别人对自己有怨恨,如果自己以怨报怨,来个...
生活中如果是一味地以德报怨,反而会让人是非不分,甚至变本加厉,助纣为虐。对待仇怨,孔子说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是正直、公正。孔子主张以公正、正直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对待仇怨,既不被个人感情所左右,也不存有私心与偏见。“直”也可以理解为有一颗公允的心,以中庸的态度,做合乎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