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成语,注音:yǐ dé bào yuàn,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最早出现在《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与儒家观念截然相反。道家注重清净,老子的道德是一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与当今的道德不完全...
德以报怨 dé yǐ bào yuàn 同“以德报怨”,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自《论语·宪问》。成语名称 德以报怨 解释 德:恩德;怨:仇怨,怨恨。以仁德回报仇怨。成语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在历史上,“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和“以德报德”这四种态度都有过具体的实践案例。例如,在古代中国,有许多仁人志士在面对他人的怨恨时,选择了以德报怨,用宽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同时,也有不少人在面对恩德时,选择了以德报德,用自己的行...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回答意思是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孔子曰:十四、宪问篇 1、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国家太平时,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黑暗时,还做官拿俸禄,这就是可耻。2、邦有道...
’”、“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63章:“大起于小,多出于少,以德报怨。”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释义 有人问孔子:“宽容伤害过自己的人,怎么...
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
报怨以德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句话一般理解为,不论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有多大,都要用清静无为的道德来应对。成语 解释:德:道德。怨: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而通常人们说应以德报怨,那这个人是否就表示没有良心或内心没有正确和错误、善意与恶意的区分呢?以德报怨并不表示自己是圣人,大概就是一个糊涂虫吧,这种做法老子是不主张的。当然,老子并不提倡去刀刀相见,而是希望虽然你心里不舒服,但能够将这个不舒服在内心压制一下,不要随时去发作,不要让自己形成错误的...
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 10895条评价 博士缠论-袁老师1-上海 2025-02-12 1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