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介子推为人低调,不贪图功名利禄,重耳掌权后,他就辞官归隐,隐居在深山老林中了。后来有人提醒重耳,他才猛然想起往事,心中感觉非常惭愧。于是就派人到深山去请介子推上朝接受封赏。可晋文公派了好几拨人过去,都被介子推婉言谢绝了。其实他是觉得自己已经年老体衰,帮不上重耳什么忙,反而可能会误事,...
第二年春天,也就是周襄王十七年(晋文公二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群臣素服来到山中,祭拜介子推,他发现那棵柳树死而复活,于是折下柳枝,编成圆圈状戴在头上。后世对介子推极为推崇,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宋真宗下诏,册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北宋诗人黄庭坚写诗感叹道:“人乞祭余骄妾妇,...
我想,介子推是被挑选出来的。寒食是一种习俗,可能已经很久了,人们也忘了这习俗的来源,而介子推传说的抱木烧死或者被焚林烧死,其中涉及火,于是人们就比附介子推作为这习俗的来源和目的,于是说为介子推,而这习俗的真正来源,就也不知道了,有论者说人们在变季的时候,要把旧的火灭掉,重新钻火,或许这是...
四海同寒食,千秋共介子 介子推,本名推,又名介之推,长于夏县的裴介村。晋献公十七年(前661),介子推被封为晋国大夫,辅佐晋献公治国理政。相传,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后,晋宫风云嬗变,围绕着君位继承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之争。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重耳惊惧,避难奔狄,随行贤士多人,介子推即是...
晋文公后来将绵山上的田地追封给介子推,并派人进山找寻他。找寻者想通过烧山的办法来逼迫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宁死不出,最后抱着大树被烧死。 两千六百多年来,介子推的故事千古流传,在民间更衍生出寒食节、清明节等风俗。那么,介子推是忠臣吗?介子推的忠与通常所说的忠君有什么不同?介子推与晋文公之间君臣关系...
介休素有三贤故里之称,因历史上产生了春秋介子推、东汉郭泰、北宋文彦博三位贤达。介子推 介子推(?—前636),春秋时晋国人。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中从臣之一。传说有“割股奉君”之举。周襄王十六年(前636)春,重耳返国后即位为晋文公。在赏赐从亡者时,诸从臣邀功请赏,均得到高官厚禄。介子推...
晋文公一看,就知道,这是介子推在抱怨,而自己也确实把人家给忘了。于是,他就派人去找介子推,结果却没有找到。打听了一番之后,他才知道,介子推他们母子俩都跑到绵山上去了。于是,晋文公就带着人马跑到绵山上去找介子推。然而,绵山太大了,晋文公找了许久,都不知道介子推躲在哪里。这时候,有人出了个...
介子推性格高尚,不在乎富贵荣华,他仍旧默默地跟着重耳流亡于各国。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登上晋国国君之位。有旧臣找到重耳邀功请赏,表示“苟富贵,勿相忘”。因而,得到了重耳的赏赐。可是介子推却觉得这些人太无耻,在他看来,重耳复国乃是顺应天意,做臣子的不应该凭这一点微末的功绩向主公索取回报。介子...
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作头须(一作里凫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