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认为人之为善,是本性的表现,人生来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仁,羞恶之义,恭敬之礼,是非之智,这些本性我们要通过学习,内省来保持,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人性本空,人是高等动物,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前者动物性更多,以利己为核心,抢占,贪婪,懒惰,淫乱,...
人性并不是本善的,也不是本恶的。而是本私的!人性会随着你利益大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判断人性是善,还是恶?切勿脱离【利益的大小】这一参考。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人性是本善的;只要产生利益,人性开始变得自私;如果利益足够大,人性是本恶的! 02、老好人往往没有好报 相信你一定听过一句古老的谚语:...
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善良、纯真、有爱心的,而性恶论则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邪恶、自私、贪婪的。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美好的本能,愿意助人为乐,帮助他人是人的本性,而性恶论则认为人性中有着一种自私自利的倾向,如果没有外在的道德约束和教育引导,人就会变得无法无天。人性可塑性的不同 性善...
也许会有些匪夷所思,但认识到世间的本来面目,接纳它的本来面目并不意味着痛苦,对幻想的打破只会扩大我们的适应性。 到底什么是人性的本来面目?自古以来,关于人性的讨论便没有停止过,无非四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有善也有恶、人性无善也无恶。我更偏向于第四种看法。 01 何谓善恶? 在探讨问题之前,...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写道:“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是短暂、痛苦、野蛮的战争状态。”他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类天生贪婪、争斗,需要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和法律约束来防止混乱。这种对人性本恶的认知,塑造西方社会更加注重秩序与法治的理念。善与恶的展现 人性中既有至善的光辉,也有至恶的黑暗。但是,人性善恶的...
荀子人性本恶的原话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出自先秦荀子《荀子第二十三·性恶》:“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的性恶论,实则也并不是绝对消极意义上说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是荀子认为人的自然之性如果不加节制的话,会发挥成贪欲之类的存在,所以人需要在后天的学习中懂得节制欲望,继而让人成为善的存在。因此,荀子不是说人性有恶的本质存在,而是说人的先天之欲,如果不加节制,容易发展成恶的存在,继而提出性恶论。
其实人性本贱就是对于人总是会不重视自己可以唾手可得或者已经得到的事物,反而喜欢去追求一些更难得到的事物。这几乎是刻在人性里面的一个烙印,是不可磨灭的。并不是说这就是一个坏事,如果是在工作奋斗方面不断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在日常相处的过程中踏进了这个误区,就很有...
那么,什么是人性呢?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根本特性”。人性的本质就一个:追求物种更好的延续。具体表现为 “趋利” 和 “避害”。注意,趋利和避害不仅是针对个人的,而是既针对个人,同时又针对整个物种趋利避害,甚至是所有生命群体。针对个人表现为“贪” 和 “嗔”,针对群体表现为 “引领人类...
这句话其实很多人理解错了,一般的理解是,荀子认为人性就是恶的,所表现出来的善都是虚伪或者伪装的。但是这里的“伪”不是虚伪和伪装,而是“人为”,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要表现出善,需要后天的人为的教化和努力才能达到。孟子和荀子虽然对人性的起点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的终点或者目的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