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观点: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韩非子主张人性恶。 建议:孟子提出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韩非子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2)主张:“美德即知识”(或“知德合一”);善是人内在灵魂;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孟子说“人性善”,即“人之初,性本善”。因为每个人几乎都是“善”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人天性是“恶”的,需要后天道德学问的深切砥炼,然后才能改变“恶”的天性,成为圣贤。也许这两种观点都对,只是因人而异。1、有的人天性是善良的。2、有的人天性是恶的。3、有的人是不善不恶的。...
荀子说法:“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天生是恶的,善良的行为是后天通过教化和规训而形成的。3. 性无善恶论 代表人物:告子 核心思想:告子提出“性无善恶”的观点,他认为人性本身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而是中性的。善与恶的表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环境和个人的选择。因此,善恶并非源自天性,而是人所...
人性本恶论 与人性本善论相对立,另一部分学生则主张人性本恶。他们认为,人性中天生就存在恶的成分,这些恶的成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就可能导致不良的行为和后果。因此,他们强调后天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旨在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克服和转化人性中的恶,使人们能够走向善良和正直。人性善恶并存论 还有一部分学...
人性的本质既非全然的善,也非全然的恶,而是善恶并存。首先,人性中的善体现在我们对道德和伦理的追求,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比如,许多人会无私地帮助他人,甚至为拯救他人的生命而牺牲自己。这是人性中光明和善良的一面。同时,人性中的恶则体现在自私、贪婪和仇恨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上。有时,人们...
认为性本善者,是因为人皆有恻隐之心;认为性本恶者,是因为人生来就有七情六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自然就会为恶。不过我更倾向于中间派,人本就善恶一体,或者说无善亦无恶。而之所以会有善和恶两种不同的结果,只不过是我们在成长路上所选择了不同的生活观念后、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当这个结果...
意为,人性是善的,可受后天的生存环境影响,人就有了善恶之分。 孔子的话值得商榷,后天生存环境并非是自然环境,而是社会环境。人进入社会后,受社会习气影响,有的人就会变恶。 众所周知,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但人有个发展过程。最初时,世界上可能只有一个人,如果他的本性是善的,由于没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他将永远...
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如果说人性本恶的话,那么人世间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人类如何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外在道德规范都是人类作为利己的最大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
人性是:人意识体系初始表现为本质,以事件诱发心理状态产生善恶表现属性,这就是人性。人性背后的运行原理。善恶只是人性特定情况下的表现特征,并非本质,而人的善恶与人的本质无关,与人性的表现有关,善恶从来都不是人性的本质,善恶的本质只是人应对事件时的手段的属性,而人性的表现只不过是客观所赋予,而人性的...
这似乎暗示人性本恶。但实际上,如果一个恶人都能放下屠刀成佛,那就说明人性本质上倾向于善良。8. 恶并非人的初始本性,而是后天受到蛊惑或诱惑所致。因此,即使是最恶的人,也有可能在特定环境和时期突然醒悟,“立地成佛”。9. 因此,尽管人性可能会有恶的表现,但其本质仍然是善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