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就会感受到浮沫般的色蕴虚无,水泡般的受蕴不有,阳焰般的想蕴非实,芭蕉般的行蕴空虚,幻化般的识蕴无依。《宗镜录》卷六十九:“(《维摩》)经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即色蕴空。‘是身如泡,不得久立。’即受蕴空。‘是身如焰,从渴爱生。’即想蕴空。‘是身如芭蕉,中无有...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一句佛教术语,意思是说,世界的本质是空,而五蕴(色、受、想、行、识)也是空。“四大本空”是指世界的本质是由地、水、火、风等四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些变化是自然发生的,不受任何人的控制,因此,人们无法掌握世界的本质。...
洞晓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即可对生命持超然的态度。苏轼《问黄檗长老疾》: 四大俱非五蕴空,身心河岳尽销融。 病根何处容他住,日夜还将药石攻。 意为此身终将归于空幻,以药治病,乃徒劳之举。陆游《暮次秭归》:“是身初非我,底处着忧怖?酒酣一枕睡,过尽鲛鳄怒。”(《全宋诗》卷二一六三)也是以诗歌的形...
五蕴非有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更多:https://www.bmcx.com/
所以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就是这个道理。苏轼接任杭州通判后,即走马赴任,在路晓行夜宿。到了浙江莫干山时,但见山清水秀,别是一番景致,便决定在此稍作休息,游玩一番。苏轼本来穿的是官服,腰佩玉带,但为了不惹人注意,便在官服上套了件布衣。当他健步登上...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四大是指人体以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四大不调,即生疾病。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
【五蕴非我】五蕴有色、受、想、行、识,到底色蕴是我、受蕴是我、想蕴是我、行蕴是我,还是识蕴是我?这五个东西到底哪一个是我?如果都是我,那我就有五个。我们说,我只是一个,哪有五个我呢?而且不仅五个,色蕴里面就有五根、五境、无表色,十一个;受蕴里面,一个受心所;想蕴里面,一个想心所;行蕴...
意思为:谓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构成的人身是虚妄不实的,因为当五蕴分散时,人身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五蕴非有。
集论二卷五页云:无取五蕴,当言有为?当言无为?彼不应言有为无为。何以故?诸业烦恼所不为故;不应言有为。随欲现前不现前故;不应言无为。如世尊说:法有二种。谓有为无为。云何今说此法非有为非无为?若由此义说名有为;不以此义说名无为。若由此义说名无为;不以此义说名有为。依此道理,唯说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