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受阴,是刘宋时期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的译语。到了唐朝,鼎鼎有名的玄奘大师则译为五取蕴。五受阴与五取蕴译法虽然有别,但所代表的含义并无出入,受和取同样是表达‘纳入’这一活动,阴和蕴则要形容一种‘积聚’的状态。仅由字面上的意义即已相当精准地传述‘五受阴’的内容。 色、受、想、行、识是组...
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
“诸比丘,如果我对五受阴的味、患、离不能如实知见,那么我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众中,就会永远处于颠倒状态,不能自证得阿者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如果我对五受阴的味、患、离能如实知见,那么我在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等众中,就能脱离颠倒状态,自证得阿耆多罗三藐三...
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
【佛经】佛说:“有五受阴,谓色受阴,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不起、解脱,是名如来、应、等正觉。比丘亦于色(生)厌、离欲、灭(尽),名阿罗汉、慧解脱。如是,受想行识厌离欲、灭,名阿罗汉、慧解脱。”(《杂3》)这段经文...
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若诸沙门;婆罗门见:有我。者。一切皆于此五受阴,见我。 诸沙门;婆罗门见色,是我。 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 见受;想;行;识,是我识;异我。 我在识;识在我。 愚痴无闻凡夫以无明故,见色,是我,异我;相在。
五受阴苦是什么意思1 “阴”字 是“遮盖的意思。有五种事情(五种事情,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遮盖了人的本性,可以使得人的心里头迷迷惑惑,造出各种的业来。所以那五种事情,就叫他“五阴”。因为有了这种五阴,那贪、瞋、痴的心,就着牢在这个五阴上头,像火碰着了干柴一...
是五受阴,五妄想成。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询问?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
如实知五受阴(六触身..如实知五受阴及其集灭道味患离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我于此五受阴,五种如实知: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
由此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亦非自然性。”这是讲的是身体感知受阴的情况。其一,触觉若是从虚空中来,则身体各部位都应该感受得到,而不应该仅仅是手掌。其二,触觉若是从手掌中来,二掌相不相合,该触觉都应该有。其三,如果触觉从手掌中而出,相合时掌中触觉出现,相离时触觉没入掌中,则触觉没入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