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痨,即乳房部出现肿块而形似梅子或李子等形状的一种疾病,其与西医中的乳房结核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好发于20~40岁已婚育的中青年女性,且疾病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临床上一般表现为乳房出现肿块,随着疾病的发展而缓慢增大,有压痛感,且可伴有潮热盗汗、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肢体乏力等各种症状。
乳痨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一)气滞痰凝多见于初起阶段。乳房肿块,形如梅李,推之不移动,硬而不坚,不红不热,不痛或微痛,以后逐渐与皮肤粘连;伴心情不畅,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辨证分析:体质素虚,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更兼肝气郁结,气滞痰凝,阻于乳络,而致乳房肿块...
乳痨是指因素体肺肾阴虚,或因肺痨、瘰疬继发的乳房部结核性疾病。以乳房结块不痛,数月后肿块化脓,溃后脓出清稀,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不易收敛,常伴虚劳现象为主要临床特征。多见于20到40岁的已婚、生育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期,男性偶发。常有结核病史,发病部位多...
乳痨是以乳房结块如梅李,不痛,边界不清,皮肉相连,肿块化脓溃后脓出稀薄,疮口不易收敛,病程缓慢为主要表现的结核性疾病。纱》科理例·乳痈》云:“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此乳痨症也。”《外科大成·乳痨》云:“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渐大如鸡子,串延胸胁,破流稀脓白...
乳痨是一种由结核菌引起的乳腺感染疾病,常见于哺乳期妇女。症状包括乳房肿胀、疼痛、红肿、乳头溢液等。及时治疗可避免并发症。
“乳痨”――结核杆菌的涅磐 1、什么是乳痨? 有什么临床特点? 答: 乳痨是发生乳房部、溃破后脓液稀薄如痰的慢性化脓性疾病,故又称“乳痰”,相当于西医的乳房结核。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好发于20-40岁已婚体弱妇女,初起乳房内有1个或数个结块如梅李的肿块,边界不清,皮肉相连,日久破溃,脓液清稀,夹有败絮...
乳痨 发生于乳房部的结核性疾病。因发病后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因溃后脓液稀薄如痰,又称乳痰。乳痨病名最早见于明代《外科理例》。清代《外科大成》论述症状颇详,不但描述了局部症状,还指出了阴虚的全身症状。并与乳癌作了鉴别。 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起病缓慢,初起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个结块,状如梅李、边界不清...
乳痈、乳痨、乳癖、乳岩的区别主要有红肿热痛、慢性炎症、良性增生和恶性肿瘤等。乳痈通常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乳痨则是一种慢性乳腺炎症,乳癖多指乳腺良性增生,而乳岩是乳腺癌的俗称。 1.红肿热痛 乳痈初期乳房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加剧,甚至形成脓肿。
乳痨的中医治疗原则为解郁化痰、软坚散结、养阴清热,同时应用抗痨药物;若肿块成脓破溃,需结合相对应的外治法进行治疗。 对症治疗 1、气滞痰凝 (1)疼痛明显的患者,可加用川楝子、栀子。 (2)结块肿硬的患者,可加用百部、黄芩、瓜蒌、生牡蛎。 2、正虚邪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