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体系,既包含技法的锤炼,也承载文化精神与人文价值的传递。其核心在于通过笔墨语言实现历史传承、个人修养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形成从技艺到哲学层面的完整体系。 一、技法传承与风格创新辩证统一 书法艺术的发展建立在历代经典法帖的临摹研习之上,篆隶楷行草五体演变见...
书法中的“悟性”,可以指“心性”,心性好的人,悟性就高!换言之,没有心性的人,是悟不透书法之道的。创造者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情操,以书法为寄托,真实的再现于书法作品中,用以传情、达意。心性好的人,也就能理解书法之三昧,也就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书法的创作,由此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书...
这样,自然之道、阴阳哲理、刚柔美质同书法形势一起,构成完整的书法审美理论。阴阳既代表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宇宙万物,自然界的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物道,反映自然规律;阴阳又属于人类对自然界规律的领悟,这是心道,属于哲理范畴,反映人文精神。这个物道和心道相统一的哲理被阐释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谈及这份知遇之恩,不得不谈到新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中国最早的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就是在潘天寿和陆维钊苦心经营起来的。 1959年,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深感中国画系的学生大多只重视绘画技巧而忽视文化修养,古典文学及书法基础薄弱,便有意物...
书法之道[宋]沈 括世之论书者多自谓书不必有法,各自成一家。此语得其一偏。譬如西施、毛,容貌虽不同,而皆为丽人:然手须是手,足须是足,此不可移者。作字亦然,虽形气不同,^{①}须是拔,^{②}须是,千变万化,此不可移也。若掠不成掠,不成,纵其精神筋骨犹西施、毛墙,而手足乖戾,终不为完人。...
中国书法在德国的传播至少可追溯至18世纪下半叶,迄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在当代,得益于中德两国在官方和民间层面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深入,德国民众有机会躬体力行修习书法,使得书法在德国的传播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德国青年汉学家科尔雅·夸克纳克(汉语名李志成)的书法之道即为其中一例。 李志成与中国书法结缘...
书法之道,从审美开始。徐光普学书已近40年。一路走来,从硬笔写到毛笔,从教师转到法官,学书虽有断续而兴致始终不减。究其原因,徐光普表示是传统艺术的魅力使然。徐光普在《书道三省·自序》一书中记录了其在书道探索中对书理的感悟和认识。意在通过自身从痴迷“学书”到研究“书学”的成长过程和心路历程,从...
观书法之道不观道,亦悲矣。 观书画必观天道,观天道知人道,观人道知书画道。天道不通,大道不通,书画道亦不通。天下万物诗出之,有诗之画;画出之,有画之诗。我之为我,天之为天,有我在,有天在,天人成书画。 人无奇道,不必为大师,大师者,大天人之神气也。 故书画者,必有好学之心,卓绝之行,法聚天下...
“入木三分”这个词最初出自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被认为是形容其书法笔迹深刻、劲挺。如果说字迹的深刻仅仅是表面的观察,那它更是内在情感的流露。王羲之的每一笔、每一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赋予了书法以情感,形成了他独特的书法魅力。三、王羲之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有几件广为流传,堪称经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