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的行为,背后一定会有一些具体的人安排促使他去行动。如果他停止了这一行动,也一定会有一些具体的人阻止了他。鲁平公打算往见孟子,是乐正子建议的。后来又不想往见了,是臧仓阻止的。但是他之所以会行动或中止,其根本的决定力量是天命,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能够推动或阻止的。所以说孟子不能得遇鲁君,哪...
孟子说,乐正子为人之可贵之处在于他乐于向善。当一个人热衷于行善时,四海之内的人都会不远千里前来向他传授善道。反之,如果一个人对善道不感兴趣,那么人们就会对他产生疏远感,即使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与那些谄媚、阿谀奉承的人为伍,国家怎么可能治理得好呢?战国时代,鲁国国君鲁平公打算任命孟轲的弟子乐正...
参考译文: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可是几个月都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的颜色。学生们问他说;“先生您下堂时伤了脚,脚好了可是几个月都不出门,脸上仍然有忧愁的颜色,请问这是什么缘故?”乐正子春说:“你们问这个问得真好啊,我从曾子那里听说,曾子又从孔子那里听说这样的话:父母完好地把儿子生下来,儿子...
乐正子春说:“你问的太好了。我听曾子说过,曾子从孔子那儿听到:‘上天生长的,土地养育的,人是尊贵的。父母完整地生出子女,子女完整地把身体还给父母,可以说是孝。不让身体毁坏,可以说是完整。所以君子时刻不敢忘记孝道。’现在我忘记了孝道,我因此有忧虑的神色。所以君子每一抬脚不敢忘记父母,每一说话不敢...
孟子以乐正子为例,细腻地描绘了人性的六个层次,表现出对于人性的深入思考和精致分析。 首先,孟子评价乐正子为“善人也,信人也”。此处孟子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勾勒出乐正子的基本性格特征。乐正子的“善”体现在他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他的“信”则体现在他的言行一致,有诺必履。这两个特点,无疑是儒家所推崇...
这句话的意思是: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该句话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文:孟子·尽心下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孟子曰:“可欲之谓善,有诸...
乐正子是介于‘善良’和‘有自信’两者之中,‘美好’‘伟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物。” 【注释】 (1)浩生不害:齐人,姓浩生,名不害。
【解析】 好善:这里特指喜欢听取善言.谗:说陷害人的坏 话.谄:巴结,奉承.谀:译文;鲁国打算让乐正子 治理国政.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 着觉.”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孟子 说:“不.”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孟子 说:“不.”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孟子 说:“不.”公孙...
乐正子春不欺 文言文翻译 乐正子春这个人诚信可靠,从不会说假话。引申的道理也是做人做事要实实在在,不要弄虚作假。 原文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足,像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之曰:“来子下堂而伤关,察而教月不出,犹有忧色,敢问其故?”乐正子春曰:“善乎而问之!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于金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余忘者道,是以忧。”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