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认为,礼义法度和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而荀子在这一篇《正名》中,就集中探讨了“名”的意义和价值,但内容不仅仅限于“名实之辩”,内容非常丰富,我将分成三期来解读。荀子说:“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意思是说,圣王们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这样真实的事...
海神认为,洞察事物形态有六个常见的透视点,分别是道层、物层、俗见层、差见层、功用层、取舍层,只有从道层出发,二元对立的“分别见” “等差见”才能真正“去蔽”;只有消解“小大之辩”的基点即“比较”自身,才能真正实现“天”命,进而道法自然“是谓反其真”。(作者:彭成广,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
然而众多网友坚定表示,记忆中就是“斯人”,由此引发一场“斯人”“是人”之辩。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
小大之辩是《庄子·逍遥游》的重要论题,对此已形成两种基本解释取向:“小大齐一”和“小不如大”。现代研究者视之为矛盾冲突的表现,解决之道往往是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但这种解决方式犯了误置具体性的错误,合理的解决方式是贞定两种取向的各自有效界域。通过对《逍遥游》的整体研究,可以看到:小不及大的合...
“华夷之辩”的实质就是“义利之辩”,“义”就是“华”,“利”就是“夷”。知义、行义就是“华夏”,唯利是图就是“蛮夷”。现在最应该承当“蛮夷”之名,最应该受到“蛮夷”谴责的,不是欧美、西方,而恰恰是中国自身,因为当下的中国已经非常“蛮夷”化了,就是一个大“蛮夷”。欧美、西方自古以来就...
小大之辩,是庄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庄子》中的小大之分,既包括物体或空间的大小——鲲、鹏与蜩、学鸠、斥鷃,太山与毫末,河伯与海若;也包括寿命或时间的长短——冥灵、大椿、彭祖与朝菌、蟪蛄、殇子,即“大年”与“小年”;还包括知识或智识的多寡——即“大知”与“小知”。
综上所述,人性之辩,一共有四种说法。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以墨子为代表的“素丝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善恶一体论”。无论人性如何,这些人都提出来“后天对人性”的影响,不管天生是善还是恶,不管与生俱来是无善无恶,还是善恶一体,终究决定人行善,还是作恶的后天的习性。他们虽...
亦无收效之期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设法解决问题,困难也能变易。遇事畏惧不为,问题便越积越多,易事也会变难。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难易之辩,贵在有“为”。我辈青年学生,倘能深悟“为学”真谛,常为而不止,常行而不休,又何愁学业不能精进,高考不能成功?
总结:《庄子》逍遥游:“大小之辩”篇,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大道的力量和智慧是世俗之人难以理解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向大道学习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不要自以为是,自作清高。真正道行高远的圣人,根本不会盛气凌人。人的智慧和大道是无法比拟的,我们...
所以孟子和告子之辩,是同一个问题,角度和层次不一样所产生的辩论。而告子也未尝不对,在现象一层我们是可以肯定他的。因而从角度来看问题,是有很多种看法的,只是角度是一个平面的关系,或许有对的角度,但这就是平面的看法。而看问题,限于角度,就有许许多多的是非不得以肯定。唯有以层次来看问题,才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