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认为,礼义法度和规则是非常重要的,而荀子在这一篇《正名》中,就集中探讨了“名”的意义和价值,但内容不仅仅限于“名实之辩”,内容非常丰富,我将分成三期来解读。荀子说:“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意思是说,圣王们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这样真实的事...
先秦的“名实之辩”指的就是当时对于语言(名)和世界(实)的关系之争. 在这场争论中颇有论述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和名家. 儒家的观点:他们认为,所谓的语言符号系统就是“名分”,所谓的“世界”就是上下有别、贵贱有差得社会秩序.所谓“正名”,就是通过语言来调节现实,规范社会,使之纳入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而《庄子》中的“濠梁之辩”,就是这样一个经典。 濠梁之辩,一个有趣的误会 一.字面逻辑层面的绝杀 有一天,庄子与惠子两个人在濠水桥上游玩,瞧着瞧着,庄子忽然说:“这小鱼在水里自在从容,看起来挺快乐的。” 惠子瞥了庄子一眼,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一听,就开始套娃了:“你又...
总结:《庄子》逍遥游:“大小之辩”篇,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大道的力量和智慧是世俗之人难以理解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向大道学习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不要自以为是,自作清高。真正道行高远的圣人,根本不会盛气凌人。人的智慧和大道是无法比拟的,我们为...
“古今之辩”,从秦始皇以来,已延续2000多年。近代又伴随着“中西之辩”走过了艰辛的理论道路和学术历程。由于价值观念上的极端化偏向,或偏向颂古讽今一极,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极,结果人为地制造了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对立。 清除“古今之辩”中的政治射影和西化取向,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之辩”涉及的主要问题...
(释义: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颜渊第十二)其中既有掌权者,又有顺民;既有种谷之人,又有卖谷之人。人们应该了解且各司其职,这就是一个保守人士心目中的安稳、等级、和谐的社会。对此,你可能会嗤之以鼻。但是,在否定他...
前面的论述,就是参照了传统书法范本和文字学典籍两部分,并且也大致理清了“鍾”“鐘”在书法史上的发展演化脉络,或可作书法创作时“鍾”“鐘”之使用参考。倘若不能够寻找出合理使用依据的情况下,使用传统书法范本既有的文字范例,当是不错的选择。这样做将不至于出现较大的谬误和争议。若继续深究,似乎超出了...
小大之辩是《庄子·逍遥游》的重要论题,对此已形成两种基本解释取向:“小大齐一”和“小不如大”。现代研究者视之为矛盾冲突的表现,解决之道往往是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但这种解决方式犯了误置具体性的错误,合理的解决方式是贞定两种取向的各自有效界域。通过对《逍遥游》的整体研究,可以看到:小不及大的...
所以孟子和告子之辩,是同一个问题,角度和层次不一样所产生的辩论。而告子也未尝不对,在现象一层我们是可以肯定他的。因而从角度来看问题,是有很多种看法的,只是角度是一个平面的关系,或许有对的角度,但这就是平面的看法。而看问题,限于角度,就有许许多多的是非不得以肯定。唯有以层次来看问题,才更加...
公共发声者和“技术进步”之辩 且让我们将镜头再次转回。无数次重复上演的关于“技术进步”的公众辩论中,一直以“人性”、“理性”相互对垒的两个阵营,其实都是以文字或口才为武器,在公共领域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为职业。他们声音的音量和传播范围自然各有大小,但仍旧可以归类到同为“公共发声者”的范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