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释义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摘自《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解释: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长处,政事就必然难以得封治理。©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
材料一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二 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
(1)由材料“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改难致治。今所任用,改以德行、学识为本”,可以得出:唐太宗认为用人与治国好坏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并且用人应当以德、学识为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反映的治国方略为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并且完善了科举取士的制...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摘自《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教育发展特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治国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践行这些理念的措施。(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实现国家强盛的主要因素。
【名句·出处】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吴兢《贞观政要·崇儒学》)【原文·语境】 【释义·点评】 为政的人处理政务最要紧的是用人得当,假如用非其才,一定难达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杨新华 释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摘自《贞观政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党的组织路线提出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正如古语所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这表明,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获取人才。真正的国家栋梁,必然是德才兼备,缺一不可。德才兼备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用人准则之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④断以蒯聩⑤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