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记载“病”和“辨病”由来已久。殷墟甲骨文就有记载疟、疥、蛊、龋等20余种病;西周《山海经》就有瘿、痔等23种固定病名;《五十二病方》载医方 280多个;武威汉墓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病的医方30多个。《内经》中辨病论治的理论很系统,尤其是《伤寒杂病论》,则将辨病论治与辨证相合,阐述...
中医“病”和“证”都是临床思维的产物,辨病是对疾病病理变化全过程的认识,它强调疾病内在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辨证是对疾病某阶段病情状态的整体认识,揭示疾病阶段性的主要矛盾。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证,开中医辩证论治之先河。首次提出了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概念,为后世八纲辨证理论的确立奠定了...
又如肺之主为心,心火太过,火行乘金,病可传肺;而心阳不足,寒邪犯肺,心之阳气为胸中寒邪所困,则心火更微,常见胸背痛、喘咳、肢冷等症,此乃心气不及、肺金反侮之象。在临床实践中,常见的病势传变规律如上所述。然而,把握病证传变的规律仍在于对病证主症的辨识。所谓主症,是那些与病证本质呈直...
临床也可以在辨体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选方。阳明胃热体质的糖尿病患者,能吃能睡能干,有大便干倾向,多表现为调胃承气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黄连解毒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便秘、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
本证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或先天不足、脏器缺损,或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造成。辨证时应该注意本证一方面有心气虚鼓动无力的表现(心悸怔忡),另一方面有气虚的表现(自汗,乏力,动则诸症加剧)。临床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 二、心阳虚证
脏腑定位是根据脏腑功能失调所显示的症状,判定病证的病变部位。脏腑包 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女子胞与肾的关系密切,脉与心的 关系密切,临床中多归纳于肾和心中论述。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以及脏 腑与全身各部位的沟通,依赖于经络,脏腑与经络在定位中往往互相联系。 由于中医学的脏象学说...
因此,医生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病名和证名的关系,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中医的病证命名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以症状命名,如发热、浮肿、泄泻等;有的以病命名,如痹、痿、厥等;还有的是以证命名,如太阳证、哮喘证、湿温证等。这些命名方式反映了中医对于疾病的深入认识和总结。然而,由于历史上对病、证、症...
其实,就中医学本身来说,也有一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问题。认为中医只是辨证论治而不辨病论治的看法,并不妥当。早在《内经》中即巳涉及一百多个病证,其中就有不少独立的疾病,而且论述得系统而详明。例如,《素问·疟论》是专门论述疟疾的。首先生动形象地叙述了疟疾发作时的情况:“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
一、温热卫分病辨 温病卫分病,是指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分失常,肺失宣通的证候。临床可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疼咳嗽,口渴,咽痛,舌尖边红,脉象浮数。其中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舌尖边红、脉浮数为辨证要点。二、温病气分病辨 温病气分病,是指温热之邪内传入里,正足邪实,阳热亢盛的证候。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