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腹诊是中医特色诊断方法,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客观性强、临床实用性大,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各科疾病,诚如近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所言:“腹诊之法,是诊疾审病、辨证论治之首要,临床疗病所必需者也。” 腹诊概述 01 腹诊的概念 中医腹诊是指诊察人体腹部(含胸腹结合处)的病变征象,...
5.腹腔内同于西医腹诊,屈曲两膝,使膜肌弛缓,便可探触腹部内器官,以此可以了解上述腹壁触诊法所不能得知的腹腔内肿瘤、脏器的肿胀等。 腹证及其临床意义 腹证是根据腹诊决定的。汉方医学对腹证的分类分型,有以常见症状分之者,有以方证分类者,还有按食毒、淤血、水毒致病的特征分类者,从不同角度反映腹证的临...
下午至前半夜胀满属脾肾虚寒,昼夜均胀满属实热。 生气后胀满加重属肝气郁结。刮风天腹胀满属风邪入里,阴天前腹胀晴天后好转属湿。 5、腹水: 按之柔软者届气多水少,按之较硬若为气少水多。腹有青筋属瘀血,腹大而肌紧张、脐突、下大上小属肾。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痛属肝...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缺一不可,而切诊之中,腹诊尤为独特,它超越了单纯的脉象探索,融入了医者对患者内在环境的深刻感知,既切且望,相得益彰。腹诊,这门古老而深邃的技艺,其根可溯至《内经》与《难经》的浩瀚典籍,历经千年沉淀,愈发熠熠生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腹诊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
如何找到疾病的原点?通过四步腹诊法就可找到,因为腹部是人们健康及疾病的前沿阵地,人体疾病及衰老,常常会在腹部率先表现出来。 比如有的人肚子鼓鼓的,按下去不痛,但是像个皮球,这是浊气太多了,人体绝大部分的疾病都与体内的三浊有关,三浊就是浊气、浊水、浊渣,但根源还是浊气。浊气一消,浊水、浊渣也就随之消...
中医“腹诊”与“脉诊”一样,都属于四诊之一的“切诊”。脉诊就是“按脉”,腹诊就是“按腹”的诊法。除《内经》《难经》等记述了一些腹诊外,后汉张仲景《伤寒论》六经辨证对于腹诊有具体的论述,四川宝顶石窟尚有雕刻的“仲景诊腹图”。不知何故,唐宋以后的医书绝少有腹诊的记述,其为旧礼教束缚所致,...
通过腹诊,可辨识腹证,构建方证与腹证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指导临床用方用穴,提高诊疗效率。中医四诊有望闻问切四诊。其中切诊不但指切脉,亦包括腹诊(当然,腹诊以切为主,亦含有望)。腹诊有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内经》和《难经》。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书中曾多次提到腹部的“按之”。比如:“小结胸病,...
腹诊,不仅是一种诊断方法,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它让我们在触摸腹部的同时,也能触摸到生命的奥秘和韵律。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或许应重新审视这一传统诊断方法,发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腹诊的深刻体验让我深感内科杂病的复杂性。在探索这些疾病的过程中,我发现腹部往往会呈现出各种迹象...
李文瑞大师出生于1927年,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县人。他是北京医院中医科的知名主任医师,同时还是知名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文瑞大师是中医腹诊学的奠基人,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尤其对于中风、心病、肾病、肝病等老年疾病有着深入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了中西医相结合先辨病再辨症后辨证的诊疗新思路,并且独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