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释义 [ zhōng tǐ xī yòng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
中体西用是指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
1️⃣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封建伦理纲常制度、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根本,绝对不能动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用来强兵富国,甚至对抗西方入侵,也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2️⃣ “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都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后来的清末新...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最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
近代关于调和中西文化冲突主要有三个观点:“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和“全盘西化”。 (1)“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所谓中学是指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西学是指近代由西方传人的西方学术。中体西用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说明以中学为根本、西学为末用的观点。明确而全面地讲中...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的洋务派,其内容如下: 1.中学: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包括道德、伦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理论。它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 2.西学: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括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
名词解释 中体西用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正确答案: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最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清末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由冯桂芬提出 ,张之洞作了系统阐述。“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本体;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用”即西学为“中体”服务。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自然...
“中体西用”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在教育领域,“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