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由于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地位较前代尤为重要。中书令通常由皇太子担任。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初为中书省派出机构,掌管所辖地区内...
中书省拼音:zhōng shū shěng 中书省注音:ㄓㄨㄥㄕㄨㄕㄥˇ 中书省五行:火金金 中书省含义解释 ⒈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
梁武帝信任周舍、朱异,两人先后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虽官位多次升转,但不离舍人之职。陈时,“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省有中书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形成中书舍人专政的局面,监、令、侍郎反而成为虚位。这种情况在陈亡以后才有所改变。北朝的中书...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左右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总理天下政务。简介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
中书省又称西台,也是上皇天庭的权利核心,也是整个帝国的最高决策机关,其长设中书令五人,民间以宰执相称或者说上皇天庭的五位中书令就是帝国的宰相。这一职位是也是上皇天庭的士子们梦寐以求的文人极致。 而更多文人则只是简单的追求这中书舍人这一看似低下的职位,事实上上皇天庭的一任节度经略,往往都是从中书舍人...
唐代继承隋制,最终确立最高机关为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薇省。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在唐代又称西台右相、凤阁令、紫薇令,有两员,原为正三品官阶,后调为正二品,佐天子掌大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也是两员,正三品官阶,属官为中书舍人,...
行中书省,元朝(中统、至元年间)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民间简称“行省”或“省”。元朝从至治(1321年-1323年)到至正(1341年-1369年)。元朝全国四级地方行政制中,首都所在的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河南,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吐蕃(今西藏)由宣政院管辖。行中书...
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策,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的首席宰相。中书令不常设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现代行政区划的“省”,即来源于元朝中书省设于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元朝以中书省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