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拼音:zhōng shū shěng 中书省注音:ㄓㄨㄥㄕㄨㄕㄥˇ 中书省五行:火金金 中书省含义解释 ⒈ 官署名。始设于魏晋,是奉皇帝意旨掌机要、发政令的中央机构。隋代改为内史省、内书省。至唐代,国家政令由中书省制定,经门下省审复,交尚书省执行。元代废门下、尚书两省,由中书省总领百官,成为国家政务中枢...
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现代行政区划的“省”,即来源于元朝中书省设于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天下政务,又于各路设置行中书省,分掌地方政务,归属于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即省级行政区划的雏形。中书省为中央政府,行中书省为省级政府。
梁武帝信任周舍、朱异,两人先后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虽官位多次升转,但不离舍人之职。陈时,“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省有中书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形成中书舍人专政的局面,监、令、侍郎反而成为虚位。这种情况在陈亡以后才有所改变。北朝的中书...
缄口律:缄口律是所有中书省官员所佩戴在脑中的微型球形装置,直接链接神经,其核心功能就是制止所有中书省官员因为意外泄密,这其中的意外包括醉酒,绑架等。 当然与其说这是一种威胁中书省官员保持忠诚的设备,不如说是缄口律的存在确保了中书省官员的人身安全。 缄口律并无法由官员本人操作,其智能系统会根据神经中发来...
行中书省、腹里:一级行政区 元朝在逐渐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开始在各地区相继成立中书省、腹里,作为直接由中央朝廷管辖的一级行政区。1、腹里,由中书省直辖。根据《元史·地理志》所载,“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也就是指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和以西的地区,即今天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和...
唐代继承隋制,最终确立最高机关为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唐代一度改称西台、凤阁、紫薇省。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在唐代又称西台右相、凤阁令、紫薇令,有两员,原为正三品官阶,后调为正二品,佐天子掌大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也是两员,正三品官阶,属官为中书舍人,...
尚书省:负责执行,主要职责是执行中书省和门下省通过的诏书和命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不同的政务。本题考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隋唐三省六部制度中,中书省负责决策,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书、发布命令。门下省负责审议,主要职责是对中书省...
所学可知,元朝时期为了更好的管理疆域,设立中书省,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 由于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地位较前代尤为重要 ,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B项符合题意;元朝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的是枢密院,负责全国的监察事务是御史台,掌管全国的财政事务的不是中书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唐朝时期的中央官署,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权力职责。中书省是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主要负责起草、审查国家法令和政策,并负责对地方上报的奏疏进行初步筛选。与其他两个省相比,中书省在实际权力上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中书省掌握了起草和审查政策法令的权力,对于国家的政治生活...
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本文将对中书省进行较为详细的名词解释与探讨。 中书省的沿革可以追溯到建立唐朝时期。唐朝创立后,根据学术教育的需要,设立了国子监、太学和秘书省。到了贞观年间,秘书省逐渐发展成为唐朝最高政府机构,下设中书省和东西书房。中书省负责国家政务的起草、审核、发放和归档。它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