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士人十分注重道德,甚至过度,而且他们注重的道德较为偏狭。道德固然需要注重,但是如果只讲道德,将道德变为评价人物和选拔人才的不二标准,那么不免会有人为道德而道德,也难免有人固守道德而不知变通。东汉士人的命运,其实从他们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就已经展露其特点了。当儒学成为官方显学,当儒士纷纷得以入仕做...
1、东汉士阶层政治化 虽然西汉时期士阶层已经有部分向世俗化转变,但是东汉时期,士阶层的风骨尚存,并没有完全消失,当然也只是寥寥无几。士阶层最大的变革在东汉之后的魏晋时期,魏晋时期的士阶层已经完全世俗化,他们追求名利,没有了先秦时期的风骨。但是史学家认为,魏晋的士族崛起,与东汉中后期士族有着难以估量...
士风矫激:东汉士大夫政治 东汉的儒学,由于光武帝、明帝、章帝等的提倡,十分繁荣发达。到了桓帝、灵帝时期,京师的太学生和地方郡国及私学的儒生数量,总数已超过10万人,他们互相推引,互相声援,其中的一些名士,更是声望隆重,万人景仰,构成了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势力。东汉士人做官,多数通过公府辟召和地方察举等手...
于是产生了大面积的流民,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来安抚百姓。但是灾难的频率实在太高,远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东汉士人们的远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环境伤害下的被迫而为之。2、战火的纷飞加上国家内部的黑暗,让读书人伤心欲绝。东汉是继西汉之后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统一大国,但是这也代表着国家一直处在不断...
东汉隐士地域流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民众生活方面。首先,在东汉时,除经师、官僚士大夫以外,当时隐士的地域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流入民众的道德教化。其次,在道德教化以外,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隐士前往其他郡国归隐的行为,也会使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一定的提升。在东汉时,前往其他郡国归隐教授的情况较为常见...
一、东汉人物品评的标准 1. 品德 在举孝廉制度盛行的东汉时期,德行是这一时期品评人物的主要视角。这亦使得其时的人物品目结论多呈现出强烈的道德性,而其时所提倡的首要道德标准便是对亲长的孝悌程度。早在东汉政权草创之时,刘秀就偏好选拔由乡里人民所推举的孝悌之士,例如颍川人铫期因父逝居丧三年,刘秀行军...
文摘|东汉士风,一些关于道德反思的素材 东汉士大夫常见的几许美德高行,如久丧,让爵,推财,避聘,清节等,都和当时的察举制度有关系。汉代以孝廉作为科目选拔人才,孝亲和廉洁都属于道德的范畴,于是东汉士人在这样的制度鼓动下,不可避免地展开了一场关于道德的表演和竞争。久丧,指长时间守孝和服丧。古代要求...
在东汉时期,男子的服饰风格相较于西汉时期,呈现出更为宽博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更利于日常活动。当时,介帻与直裾袍服的组合成为了士人们的心头好,广受喜爱。这套东汉士人的装束,头戴介帻,身着紫绮锦缘绵袍,下配朱色丝绵裤,外披黄色纱衣,腰间还系着锦囊,显得既典雅又不失大方。【组合装束分析】此时,外罩...
以袁安和杨震在当时崇高的威望,绝大多数士人和百姓把他们看成国家的栋梁和道德的典范,把袁安和杨震的所有行为组合起来,就能看出东汉时期的道德标准,可以用五个字概括:1、孝:东汉除开国皇帝之外所有皇帝的名号中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明帝叫孝明皇帝,汉献帝叫孝献皇帝,除了皇室重孝,在人才选拔中也有以”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