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与人书》原文及鉴赏 【导语】: 〔清〕顾炎武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 〔清〕顾炎武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
与人书 顾炎武 《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1): “士当以器识为先(2),一命为文人(3),无足观矣。”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悬牌在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耶?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器识邪(4)? 中孚为其先妣求传再三(5),终已辞之,盖止为一人一...
与人书 《与人书》出自《续古文观止》 ,主要讲述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作品名称 与人书 作者 顾炎武 创作年代 明朝 作品出处 《续古文观止》文学体裁 文言文 论点 论点: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
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以为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个。史可程是一位君子,长时间居住在江东,有没有丧失志气的感叹呢?过去在泽州的时候,得道我的一首诗,读后深有感出,于是给我回信说:“年纪大了就要休息了,能没有倦怠吗?”这句话说得不对。孔子“回去吧回去吧”,没曾有一...
《应科目时与人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贞元九年(793年)写给韦舍人的一封信。在信中,作者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巧妙地把自己的处境、心理状态、要求和对方的身份作用具体而细微地表达出来,抒发了自己空怀奇才而不见重用的积郁。全文带有寓言色彩,构思巧妙,生动活泼,气势充沛,富于变化。作品原文 应科目时¹与...
与人书(六)①顾炎武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 ,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 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 。夫子“归与归与” ,未尝一日忘天下也。 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注 ]①选自《亭林文集》。 《与人书》是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6分) 与人书 顾炎武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①...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译文>>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
顾炎武在与友人的书信中,阐述了他拒绝应酬文字的立场。他引用了《宋史》中刘忠肃对子弟的警戒,认为士人应当以器识为先,不应仅满足于文人之名。顾炎武自读此言后,便绝不再应酬文字,以养其器识,不堕于文人之列。他将牌匾挂于室内以拒来请,但友人似乎不知情,或许认为应随俗而为,无伤于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