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时代《开元释教录》谓三阶教以信行为教主,别行异法,似同天授(即提婆达多),立邪三宝之破僧团。 武周时代(690~705)对于三阶教的活动虽曾两度禁止,但对于三阶教的无尽藏(提倡布施,积聚财物,分为三份,一份给全国修理寺塔,一份施天下贫穷老病,一份自由支配)行却有意推行。 如意元年(692)朝廷命三阶教名...
词语 三 阶 教 拼音 sān jiē jiào 怎么读 【三阶教】的意思 隋朝僧人信行禅师所创立的佛教宗派,流行于隋唐二代。三阶教将佛法依时、处、人各分为三阶。时的三阶指佛灭后初五百年为第一阶,次五百年为第二阶,其后为第三阶;处的三阶是净土世界为第一阶,凡圣三乘共住的五浊世界为第二阶,只有凡...
由此,三阶教积聚了大量财物,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力量。三阶教是对社会不满的宗教产物,反对统治者,反对佛教正宗,反对所有非议者,属于佛教中的颓废派,有着发泄倾向,除了自己以外,对任何人都没好感。他们反对进取而自身在扩展,主张苦行而自身在享受,认为身处佛教末日却希望这种日子无限地延伸下去,言行充满...
三阶教以苦行忍辱为宗旨,每天只吃一顿乞来的饭,认为吃寺院的饭为不合法;在路上行走,见人不论男女,一概礼拜;竭力提倡布施,死后置尸体于森林,供鸟兽食,叫做以身布施;反对净土宗所提倡的念佛三昧,主张不念阿弥陀佛,只念地藏菩萨;说一切佛像是泥龛,不须尊敬,一切众生是真佛,所以要尊敬。 三阶教的主营业务 ...
三阶教典籍发现史 历代三阶教典籍目录 矢吹庆辉发现介绍三阶教的过程 矢吹庆辉发现介绍三阶教典籍 1981年唐代金川湾刻经窟 其他零散三阶教典籍 2002西本照真发现介绍三阶教典籍 其他有关典籍 基本问题的说明 南北朝末期社会状况 534年,北魏,高欢扶植元善见,即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宇文泰杀北魏孝武帝,立元宝...
信仰 三阶教皈依的佛有五种,即真佛、应身佛、形象佛、邪魔佛(外道诸神、佛菩萨所变应身)、普真普正佛。而普真普正佛又有四种,即如来藏佛、佛性佛、当来佛、佛想佛,所谓普法四佛。依三阶教教义所说:一切迷于现实的众生,从其本有可以为佛的可能性,即从如来藏或佛性来看都是佛,因此一切众生即为如来藏佛...
三阶教由隋代僧人信行创立,经过发展后,在唐末以后被认为是异端邪说而衰微湮灭。以下是关于三阶教由来和发展的详细解答:一、由来 创立者:三阶教由隋代僧人信行创立。命名:因其独特的教判体系,将佛教分为三阶,故得名三阶教,又称三阶宗、第三阶宗、三阶佛法等。二、发展 兴起与初期发展:...
三阶教由信行(540—594)创立,因其将佛教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阶段而得名,认为各阶段的人根基不一,正法时期修持一乘佛法,像法时期修持三乘佛法,而当时处于末法时期,人人“邪解邪行”,应当普信一切佛法,“正学一切普真、普正佛法”,故又称“普法宗”。于是在当时中国佛教发展的背景之下,广泛吸收诸经内容,注...
“三阶教”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隋唐时期重要的佛教宗派。“三阶教”对佛教理论和修持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佛教的中国化做出过重要贡献。它主张的反对偶像崇拜,有助于改变偶像对人的压迫,提高了人的主体地位。三阶教作为日常礼佛忏悔的一些列宗教仪式(“七阶礼忏”),则为后世中国僧侣晚课及“打普...
三阶教衰亡的原因,主要归咎于学说上的非难和政治上的禁断。就学说上的非难来说,主要是由于三阶教的一些学说不符合正统佛教的传统并且不为统治阶级所喜。至于政治上的禁断,本文认为公元600年的禁断应主要跟高颎有关,是高颊失势的牺牲品;武则天的两次禁断由于主要给予其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