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境 摘自: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于凌波居士著 这是唯识宗的教义,即将吾人心识所缘虑的对境,依其性质而分为三类。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类境的境,一般说来,是感官与心识所认识的对象,亦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缘虑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境又...
玄奘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要随着不同性质的“境”而定,由此提出三类境说,他自撰的颂文(载窥基所撰《成唯识论常中枢要》卷上)是:“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1、性境(实境)。具足五义:一为有实用,不与“见”同种生;定有自种为因缘,“相”别有种...
虽然三类境的名称在古代经典中未直接提及,但关于相分与见分的生起方式在印度已有多种说法。如玄奘法师依据护法之说,将相分与见分为别种生的性境、同种生的独影境和两者兼有的带质境。这些分类见于《大四三·六三三中》等经典中,如《成唯识论》、《成唯识论了义灯》、《成唯识论述记》和《大...
1.性境: 性,是体性的意思。性境就是真实的境界,是由体性种子所生的境(赖耶种子所生)。例如前五识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以及第八识所缘的种子、根身、器界三种境,都属于性境。好比说,我们眼前所看见的树、耳朵所听闻的钟声等,都是实境,都是由真实的种子所生,来自于阿赖耶识的"现行"。 2....
三类境 摘自:佛学大词典 (一)又称三类、三境。乃法相宗之教义。将所缘之对境,依其性质,而类别为三种。即:(一)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之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与前五识之任一者同时生起)意识之相分等。
三类境 摘自:三藏法数 - 明·一如等 撰 [出翻译名义] 三类境者。谓第八阿赖耶识。缘三种境。种子根身。即内境也。器世间。即外境也。(梵语阿赖耶。华言藏识。)一种子境谓第八识。能遍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名种子境。二根境谓第八识。觉明能了之心。发起内外劳之相。于一圆湛。析出根尘。聚内...
(一)又称三类、三境。乃法相宗之教义。将所缘之对境,依其性质,而类别为三种。即:(一)性境,指真实之境。此境自守其性,并不随心。即指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子所生起之境。包括第八识之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与前五识之任一者同时生起)意识之相分等。此境有...
此相分有三类:一、性境,性者,实体之义,自实之种子而生,有实性,自维持实性,不随能缘之心,能缘之心,不过为彼之自性,以现量而量知者,此之谓性境不随心。第八识与眼识等五识之全部相分及第六识之一部相分是也。二、独影境,如第六意识浮龟毛兔角之相,其相非自实体种子而生之...
一、“三类境颂”是否出自玄奘 一般认为,玄奘在传承护法一系的唯识今学时,对其作出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的两大贡献:一是分别“变带”与“挟带”,二是“三类境颂”的提出。前者在《述记》中曾有明确记载,出自玄奘在留印时为论破正量部学者般若毱多而撰作之《制恶见论》,是应无疑;[1]后者就现有文献言最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