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汉语_三司: 1.指三公。《后汉书·顺帝纪》:“今刺史、二千石之选,归任三司。”李贤 注:“三司,三公也,即太尉、司空、司徒也。”晋 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 从父太常 夔 尝问 耽:‘君若在,当已作公不?’答云:‘此本三司人。’”唐 张说《和
三司指的是刑部、大理寺和 都察院。 1、刑部是中央一级的审判机构,是六部中惟一具有司法权的机构。 2、大理寺是明代中央负责审核刑部以及在京各机构审判案件的机构。 3、 大理寺卿 是全国掌管刑狱的最高长官;都察院由 御史台 ,主要负有监管、弹劾等权。 扩展资料 “三司会审”制度创设于明初洪武十七年(1384...
三司 [ sān sī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sān sī ] 指三公。 唐以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主理刑狱。 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 宋代于广州、明州、杭州置市舶司,主对外贸易,合称三司。 明代各省设都指挥司、布政司、按察司,分主军事、民政、司法,合称三司。
红卫兵“三司”正式成立于1966年9月6日,发起人是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的第一把手朱成昭。东方红公社属于“地派”,也是北京地质学院的红卫兵组织,红卫兵五大头目之一的王大宾就出自这个学院,当然,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王大宾也加入了北京地质学院东方红公社与红卫兵“三司”。值得一提的是,参与“三司”成立的一共...
三司是明代省级地方政府的三个权力部门,分别是布政司(全称承宣布政使司)、按察司(全称提刑按察使司)、都司(全称都指挥使司)。 明代初时沿用元制,设行省统辖郡县,洪武九年(1376年)又改行省为布政司。全国除南北两直隶外,分为13个布政司,就地域范围而言其实和原来...
📚 三司十五局详解 政务司:负责人事、文化、卫生、教育、安全、民政、环境等各个重要部门,特别是掌握海关、警卫处、入境事务处等纪律部队。 财务司:管理财政开支,涉及商业贸易、房屋管理、科技创新、运输物流等多个领域。 律政司:负责草拟法律,提供法律意见,提出刑事检控,代表香港政府出庭及诉讼。律政司司长是特首和...
宋代执行救灾的中央机构——三司、户部与司农寺 北宋中央决定国家事务,有其政治程序,除皇帝与宰执等之外,牵涉救灾事务者尚有三司、户部与司农寺,此三机构之所以与救灾相关联是由于其负责钱粮的管理。三司为北宋前期财政的管理机构,户部则在北宋元丰改制后担负原三司职务,而司农寺主管的常平仓职务也隶属于三司与...
1 三司分别是:政务司司长、律政司司长、财政司司长。2 十三局分别是:1、公务员事务局局长、 2、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3、教育局局长、4、环境局局长、 5、食物及卫生局局长、 6、民政事务局局长、7、劳工及福利局局长 8、保安局局长、 9、运输及房屋局局长、10、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11、...
宋代三司是盐铁、度支、户都。盐铁是主管全国盐、铁、茶专卖及征税的官员。宋朝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总领全国财赋。盐铁,掌天下山泽之货,关市、河渠、军器之事,以资邦国之用。度支,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
通常情况下,具备开府资格的,一般只有三司或重号将军,三司指的是三公三师这样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三师指太师、太傅、太保;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重号将军指大将军、骠骑将军这类同三公的武将。一方面是皇帝为了偷懒,权利下放,有开府资格的人可以更自主的处理朝堂政务;另一方面,在科举制还没兴起的时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