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蛎,中药名。为钳蛤科动物丁蛎Malleus malleus(Linnaeus)的壳。我国分布于南海。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湿疮,疖肿。入药部位 壳。性味 味甘、咸,性寒。归经 归心、肝经。功效 清热解毒。主治 湿疮,疖肿。用法用量 内服:煎剂,5-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磨水涂。采集加工 四季均可捕捉,...
【药名】丁蛎 【来源】为钳蛤科丁蛎的贝壳。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治疮疡,疖肿等证。 【性味归经】咸,寒。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煎剂,5-15克。外用适量。 【别名】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了子、(《中国药用动物志》)。贝壳呈“丁”字形,俗称“丁字贝” 【动植物资源...
丁蛎 别名: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丁子 性味:味甘;咸;性寒。 归经:归心;肝经。 丁蛎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 丁蛎主治 主治湿疮;疖肿。 丁蛎用法用量 内服:煎剂,5-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磨水涂。 丁蛎药用部位 为钳蛤科丁蛎的壳。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农历八月二十九 甲辰年 癸酉月 戊戌日 不要去羡慕别人的表面风光、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苦。 早安! 本草纲目——丁蛎 丁蛎,中药名。为钳蛤科动物丁蛎的壳。 性味归经: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用于湿疮,疖肿。
别名 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丁子、丁蛎、 出处 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 《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 贝壳呈“丁”字形,略显波状弯曲,长约15cm,高约 5.2cm。两壳相等,但右壳平,左壳稍凸。壳顶极小,位于中央,其前、后各具一翼状的大型突起,使整个贝壳呈锤形。外表面黄白色,同心生长纹粗糙...
黑丁蛎(Malleus malleus (Linnaeus,1758))是丁蛎科丁蛎属的一种动物。 短耳丁蛎短耳丁蛎(Malvufundus daemoniacus Reeve,1858)是丁蛎科丁蛎属的一种动物。 不规则丁蛎不规则丁蛎(Malvufundus irregularis (Jousseaume,1894))是丁蛎科丁蛎属的一种动物。 规矩丁蛎规矩丁蛎是一种热带少见种,主要分布在热带海潮间带至...
丁蛎科,Malleidae,是珍珠贝目下的一科。形态特征 贝壳形状规则,有丁字、长条或叶片形字等。背缘有的短,有的长,腹缘圆,耳有或无。壳面粗糙,具鳞片,有的具放射棘。体多为单肌型,后闭壳肌位于体中央近后缘;铰合部有三角形的韧带槽。分布范围 栖息于潮间带或低潮线下海区,生活方式因种而异,以足丝...
丁蛎的外形特征明显,其贝壳呈现为丁字形,壳质坚韧厚实,高度一般在121-186毫米之间,长度为52-63毫米(不包括翼状突起部分)。两壳等长,右壳平坦,左壳稍微凸起,壳顶极为细小,位于中央并稍向前倾。壳顶前后各具有一大型的翼状突起,使整个贝壳呈现出丁字镐形的特征。丁蛎的背腹两侧边缘具有大型的波状...
丁蛎,一种钳蛤科的贝壳,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在中医领域备受关注。其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被广泛应用于疮疡、疖肿等疾病的治疗。丁蛎性味咸,寒,具有入心、肝二经的特性,内服时,常用量为5-15克,适宜制成煎剂。外用时,丁蛎的剂量则需根据具体情况适量使用。在传统中医文献中,丁蛎还有多个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