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名】丁蛎 【来源】为钳蛤科丁蛎的贝壳。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治疮疡,疖肿等证。 【性味归经】咸,寒。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煎剂,5-15克。外用适量。 【别名】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了子、(《中国药用动物志》)。贝壳呈“丁”字形,俗称“丁字贝” 【动植物资源...
丁蛎 别名: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丁子 性味:味甘;咸;性寒。 归经:归心;肝经。 丁蛎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 主治 主治湿疮;疖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剂,5-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撒或磨水涂。 药用部位 为钳蛤科丁蛎的壳。 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丁蛎 药材名称丁蛎 拼音Dīnɡ Lì 英文名T-shaped shellfish 别名白丁蛎、螺蛟、丁字贝、海丁子 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钳蛤科丁蛎的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lleus malleus(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捉,捕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早安心语---丁蛎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农历八月二十九 甲辰年 癸酉月 戊戌日 不要去羡慕别人的表面风光、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苦。 早安! 本草纲目——丁蛎 丁蛎,中药名。为钳蛤科动物丁蛎的壳。 性味归经: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具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常...
丁蛎性状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外形和质地。贝壳呈现丁字形,略微波状弯曲,长约15cm,高约5.2cm,两壳大致相等,但右壳较为平滑,而左壳则稍稍凸起。壳顶非常小,位于贝壳中央,前、后各有一大型翼状突起,使得整个贝壳呈现出锤形。丁蛎的外表面为黄白色,具有粗糙的同心生长纹,略带鳞片状的质感。内...
丁蛎的外形特征明显,其贝壳呈现为丁字形,壳质坚韧厚实,高度一般在121-186毫米之间,长度为52-63毫米(不包括翼状突起部分)。两壳等长,右壳平坦,左壳稍微凸起,壳顶极为细小,位于中央并稍向前倾。壳顶前后各具有一大型的翼状突起,使整个贝壳呈现出丁字镐形的特征。丁蛎的背腹两侧边缘具有大型的波状...
【秒懂百科】原来丁蛎长这样,本视频由秒懂百科之自然提供,497次播放,好看视频是由百度团队打造的集内涵和颜值于一身的专业短视频聚合平台
丁蛎的功效与作用通常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治疗疮疡或者是疖肿等疾病能够起到比较好的作用,能够促进局部毒素排出,而且还能够有效缓解肿胀或者是疼痛的症状,通常可以外用或者是口服。疖肿是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会导致局部出现明显的肿胀以及疼痛,严重时还会引起脓肿。
黑丁蛎壳呈“丁”字形,多变:有正“丁”字形,歪“丁”字形,也有半歪“丁”字形。壳表面多数呈乳白色,少数为褐色,也有介于乳白色和褐色之间者。壳内面珍珠质部较小。闭壳肌痕呈长椭圆形。铰合部只有1条韧带沟。有足丝。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在我国,黑丁蛎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以足丝附着在浅海沙滩的碎沙石...
丁蛎,学术界以拉丁学名Malleus albus指代,此名由Lamarck在1819年命名。在英文中,丁蛎亦被称作White Hammer或White Hammer Oyster,强调其显著的白色特征。丁蛎属于贝类动物,具体而言,它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莺蛤目。而丁蛎科,则是将其归属到更细致的分类单元。此科中包含的物种,都拥有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