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对TIME_WAIT状态的优化思路是尽量缩小等待时长,而不是暴力的直接关闭(可能会引起新连接收到旧连接数据的风险),也不要直接发送RST复位连接(可能会引起发送、接收缓冲区中的数据丢失),所以使用修改内核参数 tcp_tw_reuse 参数是最保险的方式,通过根据实际网络情况和应用场景适当的调节 tcp_timestamp 的值,可以...
为了如此极端的状况,让大部分连接都等待极长的TIME-WAIT显然是不划算的。 其实这里我们可以推测出,对于原因1,TIME-WAIT的目的是在允许一次丢失ACK的情况下,尽量接收到服务端的重传请求。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想当然地将TIME-WAIT时长设置为RTO,但是首先,目前的TCP实现中,通信双方的RTO是分别计算的,一方无法直接知道...
综上所述,TIME_WAIT至少需要持续2MSL时长,这2个MSL中的第一个MSL是为了等自己发出去的最后一个ACK从网络中消失,而第二MSL是为了等在对端收到ACK之前的一刹那可能重传的FIN报文从网络中消失 大量TIME-WAIT的危害 1在socket的TIME_WAIT状态结束之前,该socket所占用的本地端口号将一直无法释放。这也是文章开头的提...
其上有个计时器表示连接在TIME_WAIT这个状态停留的时长为2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意为 2 个...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TCP状态转移图来理解TIME_WAIT状态。理论上,它会保持2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即最长报文段寿命)的时间。但具体时长并未在图中明确指出。在源码中,我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宏定义TCP_TIMEWAIT_LEN,它定义了60秒的销毁时间。尽管之前我坚信60秒的TIME_WAIT状态会被系统回收,但...
Linux默认的TIME_WAIT时长一般是60秒(等于2MSL), 定义在内核的include/net/tcp.h文件中: #define TCP_TIMEWAIT_LEN (60*HZ) /* how long to wait to destroy TIME-WAIT state, * about 60 seconds */ #define TCP_FIN_TIMEOUTTCP_TIMEWAIT_LEN ...
TIME_WAIT状态确保即使最后一包数据丢失,也能保证连接的可靠性。它通过设定一个时间间隔,即2个MSL(最大报文生存时间),允许所有数据在网络中消失,防止新连接收到旧连接的TCP报文。TCP连接中TIME_WAIT状态的存在避免了新旧连接混淆的问题。报文在网络中的最大生存时间决定了TIME_WAIT的时长,通过设定...
这个 MSL 在 RFC 793 中的建议是 1 分钟,但是很多系统实现都是 30 秒,所以 TIME_WAIT 的时长也就是 1 分钟。这个参数实在内核中设置的,如果想修改需要重新编译内核参数,查看可以使用ss 来查看 TIME_WAIT 的剩余存活时长(netstat 也可以 -o 参数)
关于TCP连接中的time_wait状态,它在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FIN终止连接后产生,分为主动关闭和被动关闭两种情况。主动关闭的一方,即client,会进入time_wait状态,停留两倍的MSL时长(通常Linux系统为一分钟)。时间等待状态有两个关键作用:保证连接的可靠终止和防止旧连接数据干扰新连接。当client执行主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