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AG上行接入为三层网络场景(上行接口不是MLAG的成员接口),可以通过在M-LAG主备设备间配置三层逃生链路,使得到达M-LAG主设备的上行流量通过三层逃生链路到达M-LAG备设备;也可以通过在M-LAG主备设备中均配置MonitorGroup1的方式实现流量整机切换,在MonitorGroup1中uplink为所有上行业务接口,downlink为所有下行业务接口。
M-LAG简介 定义 M-LAG(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即跨设备链路聚合组,是一种实现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机制,如图1所示,将SwitchA和SwitchB通过peer-link链路连接并以同一个状态和Switch进行链路聚合协商,从而把链路可靠性从单板级提高到了设备级。 图1M-LAG示意图 目的 M-LAG作为一种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技术,...
当M-LAG成员口故障设备收到从网络侧发往用户侧流量(图中黄色流量),会通过peer-link将流量交给正常工作的M-LAG设备转发到用户侧。当M-LAG成员口故障恢复后,M-LAG成员口UP会触发一次M-LAG系统的MAC表项同步,单归场景恢复为双归场景,流量恢复负载分担转发。 M-LAG成员故障示意图 peer-link故障M-LAG双归接入设备...
如果在指定时间内,本端 M-LAG 设备收到对端 M-LAG 设备发送的 Keepalive 报文: 如果peer-link 链路状态为 down,则本端和对端 M-LAG 设备根据收到的 Keepalive 报文选举主从设备,保证 M-LAG 系统中仅一台 M-LAG 设备转发流量,避免两台 M-LAG 设备均升级为主设备。 如果peer-link 链路状态为 up,则 M...
M-LAG又叫做跨设备链路聚合技术,其实从名字来看,你就能发现M-LAG肯定和链路聚合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我们先来将普通的链路聚合和M-LAG做一个对比。 我们都知道链路聚合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可以提高链路的带宽,增加链路的可靠性,提供流量的负载分担能力等。
M-LAG的基本概念 如图2-2所示,用户侧设备Switch(可以是交换机或主机)通过M-LAG机制与另外两台设备(SwitchA和SwitchB)进行跨设备链路聚合,共同组成一个双活系统。这样可以实现SwitchA和SwitchB共同进行流量转发的功能,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图2-2M-LAG基本拓扑 ...
M-LAG成员接口:说简单点就是用于做链路聚合的接口就是M-LAG的成员接口,如图2-1所示,CE1和CE2的G1/0/2接口就是成员接口,成员接口也会有主备之分,但是需要先选举主设备和备设备之后,才能进行主备接口的选举,那么选举主备设备到底是怎么选举出来的呢?其实是依靠DFS Gr...
利用VBST机制将M-LAG主设备和备设备的VBST协议虚拟成一台设备的VBST协议,对外呈现为一台设备进行VBST协议计算。 维护M-LAG 通过维护M-LAG,通过实时查看M-LAG的故障原因,可以实时监控M-LAG的运行状况。当历史故障信息较多时,可以将这些故障信息清除。 M-LAG配置举例 介绍M-LAG的配置举例。配置示例中包括组网需求、...
对于主备模式下的组播流量转发的场景,我们已经介绍过半了,那么呢,接下来还有另外的一半,这一半就是,组播源位于接入侧,并且M-LAG设备与网络侧的组播接收者是二层组网和三层组网的场景,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 2.1.3组播源位于接入侧,且M-LAG设备与接入侧是二层组网,...